[发明专利]一种富硒北冬虫夏草的培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10750.7 | 申请日: | 200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0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邹玉华;张寿禄;谷安廷;安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玉华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辽宁省鞍山***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富硒北 冬虫夏草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药食用菌中添加微量元素硒的培育方法,是富硒北冬虫夏草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北冬虫夏草又名北虫草、蛹虫草,它与青海冬虫夏草同属于真菌门虫草属,但为不同的种。冬虫夏草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它能够寄生在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及其蛹体上,在我国各地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剥蚀丘陵地带、海拔50-400米之间、气候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每年只有林区在郁闭、避风的地段才能有北虫草集中发生。经研究表明,北虫草食用和药用价值可与传统的冬虫夏草媲美,它不仅在药效成分种类上与传统冬虫夏草相近外,而且是在已报道的350余种虫草菌中唯一能大量形成虫草素的种,因此它与传统冬虫夏草一样,能滋补人体,而且能有效地抑制肿瘤和病毒,并具有多种药理功能,是传统冬虫夏草的最理想代用品,但野生的北冬虫夏草与传统的冬虫夏草一样,在自然界中稀少,价格昂贵,因此,人工培育具有自然形态的北冬虫夏草子实体,有利于造福百姓,具有现实意义。
人工培养的北虫草的虫草素含量高于传统冬虫夏草几十倍,而传统冬虫夏草仅含微量虫草素,虫草素有抑菌作用,抗肿瘤、抑制病毒、抗缺氧、增加心肌营养血液量及降低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的作用等等,此外,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虫草素具有补精髓、止血化痰、强壮、收敛、镇静等作用。对高血压、血胆脂醇过多、甲状腺机能减退及传染性肝炎的预防和缓解都有显著的疗效,自1997年以来,发现虫草素具有特殊的选择性杀死白血病癌细胞的作用。
北虫草中的虫草酸的含量为4.11%。虫草酸是止咳平喘的药效成分之一,有扩张气管,镇静,抗多种细菌的作用。
北虫草的SOD酶活为184.4u/ml,比活为42.4u/mg,而传统的冬虫夏草低于它,酶活为149.4u/ml,比活为10.3u/mg。SOD酶抗类风湿,红斑狼疮,皮肌炎,抗癌,防辐射,并具有抗衰老和美容的作用。
北冬虫夏草含有虫草多糖12.8mg/100g,而传统的冬虫夏草仅为7mg/100g。虫草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起扶正固本作用,对老年慢性病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有显著的疗效,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起护肝作用。
人工栽培的北冬虫夏草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均达到或超过传统冬虫夏草的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地区约7亿人口处于缺硒状态。因此,利用富硒资源开发生产天然富硒食品,尤其是开发天然有机硒保健食品,已成为目前我国富硒保健食品的重点。人体中硒主要从日常饮食中获得,因此,食物中硒的含量直接影响了人们日常硒的摄入量。食物硒含量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土壤硒的不同造成各地食品中硒含量的极大差异。中国营养学会对我国13个省市做过一项调查表明,成人日平均硒摄入为26—32微克,离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最低限度50微克相差甚远。
对于缺硒地区的居民和患有各种缺硒疾病的人群,适量补硒是完全必要的,是对生命的爱护。根据国内外大量资料统计和临床实践证明,人体缺硒就会造成重要器官的机能失调,导致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生。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此外,硒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增强解毒性、抗衰老性等作用,科学补硒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硒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防癌、抗癌2、增强免疫力3、防止糖尿病4、防止白内障5、防止心脑血管疾病6、防止克山病、大骨节病、关节炎7、对抗重金属元素解毒、排毒8、防治肝病、保护肝脏。经科学实验研究证明,大部分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对硒元素的吸收是有限的,甚至是不能吸收,而真菌植物对硒元素的吸收则比较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富硒北冬虫夏草的培育方法,该方法以北冬虫夏草为载体,人为添加一定微量的硒元素,通过菌丝的吸收转化成为容易被人体吸收的有机硒,从而获得一种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的保健型食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富硒北冬虫夏草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菌种分离;
将新鲜的野生北冬虫夏草清洗后迅速用75%的酒精棉球对其进行灭菌处理,2~3次后用无菌水清除虫草表面的酒精后待用;
第二步:斜面菌种培养;
1、培养基成分构成:
马铃薯200克、葡萄糖10~20克、琼脂17~20克、磷酸二氢钾1克;亚硒酸钠盐30毫克;
2、配制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玉华,未经邹玉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07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