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年两茬青蟹养殖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09875.8 | 申请日: | 2007-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8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 发明(设计)人: | 叶海辉;王桂忠;林琼武;李少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18 |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应森 |
| 地址: | 361005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年 两茬青蟹 养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一年两茬青蟹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青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抗逆性强,是我国东南沿海优良的养殖品种。青蟹生长迅速,养殖3个多月就可以成为商品蟹上市,养殖8个月左右就可以达到性成熟。目前青蟹养殖一般是一年养殖一茬,养殖池在适合青蟹养殖的时间内至少有100天闲置,造成生产资料得不到合理利用的资源浪费。此外,一年养殖一茬导致青蟹的市场供应时间过于集中,令其售价大幅度下滑;而在非传统的青蟹收获季节内,市场上无充足的青蟹供给。
本申请人在公开号为CN1951182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提供一种有机青蟹的养殖方法,养殖水质符合国标,常年水温7~32℃,海水盐度5~32,底质为泥沙或沙泥;选择海区天然蟹苗或遵循有机水产养殖原则培育出来的人工蟹苗;将青蟹与对虾、鲻鱼、缢蛏、江蓠等中的至少一种混养,采用1年轮番至少2次放养;饲料为新鲜或鲜活的天然生物饵料,选用藤壶、海瓜子、牡蛎、兰蛤、短齿蛤、螺蛳、蟹守螺、蚬、小杂鱼虾类等,贝类投喂量为青蟹体重的20%~35%,小杂鱼虾类投喂量为青蟹体重的6%~12%;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对底质进行消毒,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
本申请人在公开号为CN101040607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提供一种青蟹淡化养殖方法,其步骤如下:苗种来源:经过淡化培育,能够适应盐度2~10低盐生活的仔蟹;蟹池要求:在池内放置隐蔽物,用于增加青蟹隐藏和活动栖息的空间,分散青蟹,减少相遇,提高养殖成活率;水质条件:养殖期间,水温为18~30℃,盐度2~15;苗种投放:青蟹放养密度为300~1800只/亩;饵料:小杂鱼虾和贝类,每日分2~4次投喂。具有养殖成活率较高和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进行一年两茬青蟹养殖的一年两茬青蟹养殖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模式:第一茬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放养春苗,养殖到当年9-10月份收成;或者于5-6月份放养夏苗,养殖到当年10-11月份收成。第二茬于9-11月份开始放养秋苗,养殖到次年2-5月份收成。
2)养殖措施:
(1)清塘:放养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中的一种清塘,杀灭池中有害生物;
(2)水质:溶解氧至少3mg/L,水温为18~25℃,盐度为10~30,pH为8.0~8.5,透明度为20~25cm;
(3)放养密度:春苗、夏苗为1000~2000只/亩,秋苗为3000~5000只/亩;
(4)饵料饲养:日投饲量小杂鱼虾控制在青蟹总体重的5%~12%,低值带壳贝类等鲜活饵料控制在青蟹总体重的20%~35%,分早晚2次投饵料;
(5)每隔半个月泼洒微生态水质改良制剂,以维持水质;
3)收成:当养殖青蟹达到商品蟹规格,即可收成,可捕大留小。
所述的低值带壳贝类可选自牡蛎、偏顶蛤、蓝蛤、短齿蛤、螺蛳等中的至少一种。早上投饵料量最好为总投饵料量的30%~40%,晚上投饵料量最好为总投饵料量的60%~70%。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青蟹养殖一般是一年养殖一茬,养殖池在适合青蟹养殖的时间内至少有100天闲置,造成生产资料得不到合理利用的资源浪费等缺点,使青蟹养殖实现一年二茬的目的,为市场提供更充足的青蟹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闽南地区,第一茬于3~4月份开始放养春苗,养殖到当年8~10月份收成;第二茬于9~11月份开始放养秋苗,养殖到第二年2~4月份收成。养殖措施:①清塘;放养前用生石灰等清塘,杀灭池中有害生物。②水质;溶解氧3.2mg/L;水温为18~20℃;盐度10~20,pH8.0~8.2;透明度22~23cm.③放养密度:春苗、夏苗为1000~1300只/亩;秋苗为2800~3000只/亩。④饵料饲养:日投饲量小杂鱼虾一般控制在青蟹总体重的8%~10%;低值带壳贝类选用牡蛎、偏顶蛤和蓝蛤等鲜活饵料,可控制在青蟹总体重的25%~30%。分早晚2次投,早上投30%~35%),晚上投65%~70%。根据青蟹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⑤每隔半个月泼洒微生态水质改良制剂,以维持水质。⑥收成:当养殖青蟹达到商品蟹规格,根据市场价格,即可捕大留小,捕肥留瘦上市。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98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防治“纳呆”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圆拱形壳体基础的加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