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形救生衣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07461.1 | 申请日: | 200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荣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荣斌 |
主分类号: | B63C9/18 | 分类号: | B63C9/18;B63C9/087;A41D13/0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5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形 救生衣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隐形救生衣,是一种用于救生或游泳活动的不同于常用救生衣或救生圈的救生用具。
背景技术:
人们在救生或游泳时,为了自身的安全,需要佩戴救生衣或救生圈。但救生衣或救生圈在保护本人生命安全的同时,却对救生或游泳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救生者不能很快接近救助对象;游泳者的游泳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游泳运动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每年都有一些游泳爱好者因不愿佩戴救生衣而丧失生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救生衣、救生圈的弊病,本发明将救生衣(救生圈)设计为隐形,即其救生漂浮体在正常情况下体积很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传统救生衣(救生圈)的漂浮体改为充气气囊,需要时,由气体发生器通过导气管给气囊充气。气囊外形可为几种样式,如:可为两道细的、可充气胶带(如同西装裤吊带);或为一道裤带,(如同武装带),也可做成背心样式。在游泳活动或救生前期,隐形救生衣处于不充气状态,在接近救生对象开始实施救助或游泳者发生危险情况时,打开充气阀,稍加摇动,气体发生装置内的两种物质混合后发生化学反映,产生足够的气体,使气囊在几秒钟内充盈,游泳者或救生施救者即可如佩戴普通救生衣、救生圈一样获得安全保障。
本发明结构简单,其有益效果是:救生者可以更快的实施救助;游泳者可以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更好的进行游泳运动。
附图说明:
隐形救生衣由气体发生器、气囊和导管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附图为本发明的示意图。图1中,1、2为气体发生器的两个空腔,分别盛放两种产气的液体;3为阀体,用手柄7旋转可以将腔体隔膜4打开,使气体发生器内的两种液体的混合5为气体出口,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从此口进入导气管,然后进入四~六个气囊;6为腔体连接罗栓;8为防渗塞,用以防止产气物质泄漏。图2中,1为四(或六个)个气囊,是隐形救生衣的浮体;2、3为导气管,通过导气管将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送入气囊;4为放气阀,当气囊充气使用后,放掉气体备用;5为止回阀,其作用是在气囊冲气使用时,如某个气囊破损,不至于使其他气囊的气体泄漏;9为安全阀,在气体压力超过安全值时,安全阀自动打开,保证气囊、导管和气体发生器不会因气压过高发生爆炸。
具体实施方式:
一、隐形救生衣的结构与安装
隐形救生衣可生产为大、中、小三种型号。每种型号的气体发生器腔体和气囊的大小、导管粗细、产气物质用量应根据浮力要求设计。
1、隐形救生衣第一次使用时,组装步骤如下:①、将气体发生器的腔体(图1中1、2)分开,在气体发生器腔体2内先装人一种产气物质(如硫酸铝),②、在腔体口装上隔离膜(图1中4),③、将腔体1与腔体2牢固连接,④、将另外一种产气物质(碳酸氢钠)装入气体发生器内,⑤、将气体出口用安全塞(图1中8)封堵,⑥、将气囊的导管(图2中2、3)和气囊(图2中1)牢固的接在气体发生器的出口上。
2、气体发生器的充气阀(图1中3)设计为旋转90度以上,以保证充气阀能将腔体隔膜打开,使两种产气物质能够充分混合。
3、两种产气物质的体积为气体发生器空腔容积的90%,以保证打开隔离膜时两种产气物质能够充分混合。
二、隐形救生衣的使用
1、游泳者或救生者在下水前,将隐形救生衣佩戴在身上,然后下水游泳或施救。在游泳者发生危险时,或救生者接近救生对象时,打开隐形救生衣气体发生器的充气阀,并稍加摇动,气囊即刻充盈,使隐形救生衣发挥救生衣的作用。
2、为保证隐形救生衣的质量,隐形救生衣应采用专营(每县、市一个)。产气物质和配件由专营商店专配。
3、隐形救生衣充气使用后,将气囊中的气体放出,使用前重新装入产气物质备用。
4、隐形救生衣不使用期间,妥善保管,以免气囊和导管老化、破损。
5、隐形救生衣要根据气囊、导管和气体发生器的安全规定作定期安全检查,并按规定放置产气物质,以保证隐形救生衣的正常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荣斌,未经荣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74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