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产生双频带的双极化天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01473.3 | 申请日: | 200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2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铭;马敏胜;黄月碧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5/00;H01Q21/2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产生 双频 极化 天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产生双频带(dual band)的双极化(dual polarization)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无线通信技术的电子产品相继诞生,例如手机、无线上网装置、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等。而消费者对这些无线通信装置的效能、外观设计及尺寸大小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以移动电话为例,其接收频率由单频、双频,发展至三频、四频,并且消费者要求移动电话的外观造型流线新颖,同时具有尺寸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的特性。
此外,由于通信科技的进步,一种具有双频及双圆极化功能的天线应运而生,其中“双频”指可让此天线用于两个频带,并且此种天线在所用的那两个频带上,会产生增益上的峰值,而且阻抗也能匹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产生双频道(dual band)的双极化天线装置。本发明通过共用一个共用金属层,再配合达到双极化的结构,实现了一种可产生双频道及双极化效果的天线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方案,提供一种用于产生双频道的双极化天线装置,其包括:第一介电本体、辐射金属层、第一相位差改变结构、第二介电本体、共用金属层、第二接地金属层、第二相位差改变结构、第一天线馈入接脚、及第二天线馈入接脚。
其中,该辐射金属层形成于该第一介电本体的上表面;该第一相位差改变结构形成于该辐射金属层上;该共用金属层形成于该第一介电本体与该第二介电本体之间;该第二接地金属层形成于该第二介电本体的下表面;该第二相位差改变结构形成于该第二介电本体的内部及下表面。此外,该第一天线馈入接脚依序地贯穿该第一介电本体、该第二介电本体。此外,该第二天线馈入接脚贯穿该第二介电本体。
由此,该第一介电本体、该辐射金属层、该第一相位差改变结构、该共用金属层及该第一天线馈入接脚组合成上层双极化(upper dual polarization)天线结构,而该第二介电本体、该共用金属层、该第二相位差改变结构、及该第二接地金属层组合成下层双极化(lower dual polarization)天线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方案,提供一种用于产生双频道的双极化天线装置。其中,第二种方案与第一种方案的差异在于:不需要增设第一相位差改变结构。由此,该第一介电本体、该辐射金属层、该共用金属层及该第一天线馈入接脚组合成上层双极化天线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方案,提供一种用于产生双频道的双极化天线装置。其中,第三种方案与第一种方案的差异在于:该第二相位差改变结构形成于该共用金属层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种方案,提供一种用于产生双频道的双极化天线装置。其中,第四种方案与第一种方案的差异在于:不需要增设第一相位差改变结构及第二相位差改变结构。由此,该第一介电本体、该辐射金属层、该共用金属层及该第一天线馈入接脚组合成上层双极化天线结构,而该第二介电本体、该共用金属层、及该第二接地金属层组合成下层双极化天线结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该上层双极化天线结构与该下层双极化天线结构的组成,产生双频道及双极化的效果。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与特点,由此可得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部分的前视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部分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部分的前视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部分的仰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组合后的前视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组合后的仰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部分的前视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部分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部分的前视剖面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部分的仰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组合后的前视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14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