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永磁旋磁康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01277.6 | 申请日: | 200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4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马胜林;楼中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康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2/12 | 分类号: | A61N2/12;A61N2/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邦基 |
地址: | 311203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永磁 康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磁康复装置,特别是使用永磁双磁源和并联磁路的永磁旋磁康复装置。
发明背景
旋磁,是医疗、康复业内沿袭使用下来的惯用语,用工程技术术语来说,永磁旋磁康复装置指的是用永磁材料作磁源的变动磁场发生器,所生磁场用于曝向被康复的病人的指定部位,以达到医生指定的康复目的。
已有技术中的永磁旋磁康复装置,如中国专利01123435.0,都使用串联磁路。其所提供的技术制造的永磁旋磁康复装置共同的缺点是:1、漏磁所占比重过大;2、磁场分散,笼统地笼罩着被康复病人的一部分身驱,施曝靶区不明确;3、有用的磁场要么主要是磁场的水平分量,要么主要是磁场的垂直分量,两种磁场分量的比例不平衡。产生上述缺点的主要原因是磁路为串联结构所致,磁通划过空间的路径过长。所谓磁路为串联,指的是磁源单一,磁通由磁源的一极冒出,划过空间长长的路径,回到磁源的另一极的情况,其特点是源、负载串成一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永磁旋磁康复装置,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缺点,采用双磁源,使用并联磁路,使磁路变短,实现工作磁通聚缩,磁通分量组成平衡,从而除了克服上述串联磁路的一系列缺点外,还有利于制成便携形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永磁旋磁康复装置,包括被支撑于由非金属材料构成的圆筒形机壳内并与所述机壳同轴线地由马达驱动旋转的磁滚,所述磁滚外表面与所述机壳间有间隙,使磁滚可在机壳内无扫膛地旋转,其特征是:所述磁滚为由顺其轴向互相平行的五层贴合固结构成横截面为圆形的圆柱体,中间的第三层包含圆柱体的轴平面,连同处于圆柱体最外表面侧的第一、五层均由铁磁材料制成,所述第三层分别和所述第一、五层之间第二、四层由永磁材料构成,其磁化方向为垂直于所贴合的平面并均指向或背向各自紧贴的第三层。
上述永磁并联磁路旋磁康复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磁滚中第二、四层的两永磁层相向发出磁通到磁滚中层,即第三层,磁通由中层两侧面被挤出,然后在磁滚以外空间转回,再进入处于磁滚外表面的铁质第一、五层,最后回到永磁层完成磁回路。在永磁层磁化方向为背向所述第三层时,上述磁路路径相同,只是方向反过来,结果是一样的。磁通的上述走向在磁滚圆柱形外表面以外的空间里形成四极磁场,随着马达通电旋转,空间中的四极磁场便在空间旋转,造成旋磁或动磁,用于曝向病人身上的靶区,进行对病人的康复治疗。
由于磁滚为四极,磁路短、漏磁小、有效磁通聚缩、磁通水平和垂直分量比例合理,因此磁效率高;整个装置部件少,结构紧凑,从而克服了前面说到过的基于串联磁路的已有技术的各项缺点,并很有利于制成轻巧的便携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康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装置磁滚横截面所在平面中的磁场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康复装置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旋磁康复装置包括两端有轴伸的园柱形磁滚1、包含了机壳7、左、右端盖9、8的机座70、位于右端盖中央的无磁轴承10、连接马达11轴伸端和磁滚左轴伸的联轴节12、还有小盖13。所谓无磁轴承是指该轴承不导磁。所述机壳7、左、右端盖9、8均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机壳7为空心圆筒,其内部用于容纳磁滚1,左、右端盖9、8位于机壳左、右两端,用于支撑所述机壳7和磁滚1,其中的,例如右端盖8可以和机壳一体构成,也可以借助企口结合,以保证其中央的轴承孔和机壳内膛的同轴线。所述左端盖9在本例中的结构为:其右端以企口和机壳7定位连接,其左端设向内凹进的腔室,供放置马达11,马达以其轴线和左端盖企口同轴线地安装在左端盖腔室内,马达轴伸穿过设在左端盖中央的通孔伸入左端盖右方的机座内腔中,通过联轴节12和上述磁滚1左轴伸联结。磁滚1的右侧轴伸插入所述轴承10,从而马达可以和磁滚1一起作同轴旋转。圆柱形磁滚1的外径和机壳7之间有间隙,使马达可以带动磁滚1和机壳7作无扫膛地旋转。本例中,加设小盖13于左端盖9的后端,即最左侧,将马达封闭在左端盖9的内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康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康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12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