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固态存储子系统组成的磁盘阵列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00875.1 | 申请日: | 2007-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1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 发明(设计)人: | 杨之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承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朦;方挺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态 存储 子系统 组成 磁盘阵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盘阵列,特别涉及一种由固态存储子系统组合而成的磁盘阵列。
背景技术
由于服务器的大量运用,且目前信息存储对于安全性、大容量及高速存取等条件的需求,同时加上网络应用环境的普及,磁盘阵列系统于是成为近来中低阶存储设备的最佳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磁盘阵列系统的组成,几乎都是依循RAID AdvisoryBoard所定义的RAID(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廉价的磁盘冗余阵列)规格而制造的,不同的RAID级别有其不同的应用环境,不过大体而言,磁盘阵列系统是在提供大容量及高效能的存储设备的同时,提高资料的妥善性。磁盘阵列的组成架构及原理是以多个实体硬盘组成一大容量的虚拟硬盘,再由控制器来共同控制各硬盘的数据写入或读取动作,并整合规范记忆空间的运用。
不过目前所应用在磁盘阵列架构中的实体硬盘,是一种机械式的硬盘结构,其利用读取针头往复的线性运动以及同时配合磁盘片的转动,使读取针头在磁盘片上的不同扇区进行写入或读取的动作。此类机械式硬盘结构在存取上是依赖读取针头与磁盘片相互配合,从而造成在存取上必须花费较长的时间,使机械式硬盘在读取时间及速度上有一定的限制及瓶颈。虽然就目前硬盘技术而言,为了提升硬盘的存取速度,而提升磁盘片的转动速度,以弥补先天上在存取速度上的限制,但是在提升磁盘片转动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加速磁盘片的转动速度而产生高热的问题,这成为系统中的一大发热来源,并且加上目前磁盘片所能存取的数据密度越来越高,磁盘片的耐震能力也相对下降。另外,这种机械式硬盘除了本身高热的问题之外,在低温时也容易使转动的磁盘片产生凝结状态而影响转动速度甚至是无法使用,相对降低硬盘的存取速度,因此传统的机械式硬盘对于在散热不良、低温及高震动的恶劣环境下使用仍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失,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固态存储子系统所组成的磁盘阵列系统,藉由多个固态内存以作为磁盘阵列架构下的实体硬盘而形成一存储子系统,经由所述固态内存存取快速的特性,突破原来机械式硬盘的存取瓶颈及工作温度的限制,除了可确保数据在存储的安全性,更加速计算机系统在数据存取上的速度。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由固态存储子系统组成的磁盘阵列系统,所述磁盘阵列结构主要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多组存储子系统,所述存储子系统是为一种采用RAID架构的存储子系统,所述存储子系统由控制单元及多个内存组成,其中所述内存为闪存,控制单元将所述多个内存整合成容量累加的整体性内存,并设有IDE或SATA的连接接口,使所述存储子系统仿真单个硬盘机,并以存储子系统连接组成磁盘阵列系统。藉此,通过所述非挥发性内存快速存取的特性,以提升磁盘阵列的存取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磁盘阵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存储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控制器1 存储子系统11~15
控制单元111 内存112~115
计算机系统2 连接接口3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本发明的内容配合附图加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磁盘阵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磁盘阵列系统(DISK ARRAY SYSTEM)架构主要包括控制器1,控制器1可与计算机系统2电连接,用以供计算机系统2存取数据,而控制器1内建有控制软件,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整合动作。控制器1分别电连接多个存储子系统11~15,各存储子系统11~15可接收控制器1所传送的数据写入或读取指令。因此当控制器1接收计算机系统2所传送的数据或指令后,建于控制器1内的软件将各存储子系统11~15加以整合,致使计算机系统2可写入或读取存储子系统11~15中的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承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承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08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