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备机器管理系统、其控制方法以及设备机器管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54732.2 | 申请日: | 2006-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9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 发明(设计)人: | 增井弘毅;早川秀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曲 瑞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机器 管理 系统 控制 方法 以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大厦、店铺等设施中使用的空气调节器等的设备 机器的管理、控制、服务、或/和保养的设备机器管理系统,特别涉及 混合存在通信方式不同的多个制造商制的现有设备机器,并使用1台 集中管理装置对它们进行集中管理的设备机器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的设备机器管理系统对具备制造商独自的通信方式的空气 调节器等设备机器进行总线型连接而进行集中管理。另外室内机具备 依照业界标准规格的光(红外线)无线遥控器的受光部,通过利用者 的操作,光无线遥控器向室内机发送基于光信号的指令,接收到该光 信号的室内机经由传送线与被总线型连接的集中管理装置进行信息 交换,而进行集中管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的天花板设置型空气调节器在可以从用户观察的面板 面上具备受光部,可以直接接收光无线遥控器的信号。(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11128号公报(图1、第0015、 0016段)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76929号公报(图1、图4、第0013、 第0018段)
在这些设备机器管理系统中,利用以燃气等为燃料的引擎控制压 缩机的燃气热泵型的空气调节器(以下还有时称为空调机)占据大半, 特别多采用于在国内的医院和学校等公共设施、家庭餐馆和办公室等 很多大厦空调系统等中。在这些设施中,如上所述由同一制造商制的 集中管理装置使用该制造商独自的通信方式对空调机(设备机器)进 行集中管理。
发明内容
但是,现有的设备机器管理系统采用引擎驱动式,所以由于长时 间的使用而磨耗等问题变得显著,而空调机开始出现故障。因此,需 要定期的维护,存在无法忽略用于维护的费用这样的问题。
另外,根据节能法的修改,在2000年以后导入的大厦用空调机 中必须实施节能对策。
因此,希望出现节能式且不发生维护费用的无需维护的空调机 器。
另外,在燃气热泵型的空调机器出现了故障的情况下,如下这样 的期望逐渐增加:对由今后定期发生的维护引起的总体运行成本、与 废弃该空调机并导入实施了节能对策的无需维护的空调机时的总体 成本(初始费用以及运行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存在功能更高且更廉 价的新式的空调机。
但是,如果一起将现有的空调机切换成新式的空调机,则初始费 用变得非常庞大而不现实。因此,逐次少量从现有的空调机切换成新 式的空调机而以最小成本逐次进行导入是更现实的。在该情况下,还 产生通信方式不同的多个制造商的空调机共存的状态。在使用相同制 造商(A公司)制的集中管理装置对新式的某制造商(A公司)制的 空调机进行管理,并使用相同其它制造商(B公司)制的集中管理装 置对现有的其它制造商(B公司)制的空调机进行管理的情况下,由 于设置有多台制造商各自的集中管理装置,所以存在如下问题:无法 实现异常等的一并监视,需要较宽的设置空间,节能控制等两个制造 商不共同具有的功能仅可以在一方使用等。
因此,希望利用1台高功能化的节能对应的新式的集中管理装置 对现有的空调机和新式的空调机一并进行集中管理。
另外,在利用1台节能对应的新式的集中管理装置对混合存在现 有以及新式的空调装置的空调系统进行集中管理的情况下,现有空调 机器管理系统的通信方式为制造商独自且通常为非公开,所以无法采 用其它制造商的通信方式进行管理。
公知BACet或Lonworks(商标)这样的通信方式的世界性的标 准规格,如果采用该标准规格,则可以利用1台集中管理装置以共同 的通信方式对混合存在现有以及新式的空调机的空调系统的设定温 度变更进行集中管理。但是,该共同的通信方式是对中规模以上的大 厦空调管理系统进行一并管理的通信方式,由于以高度的技术组建, 所以规范决定、现场调整工程负载高,且部件价格也高,不适合于面 向小规模设置的设备机器管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47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叉车新型负制动装置
- 下一篇:机动车爬坡防溜制动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