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缝球机掣线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54468.2 | 申请日: | 2006-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2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 发明(设计)人: | 黄耀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耀仁 |
| 主分类号: | A63B37/12 | 分类号: | A63B37/12;D05B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 地址: | 台湾省高雄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缝球机掣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缝球机掣线装置,尤指一球体半成品的缝球机,特别是其辅助缝线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一般球体半成品,如棒球、垒球等,必须满足球体内部的扎实度,以足够吸收击棒的挥打力度,同时必须具有弹性,因此球体的内外必须兼顾,而一般此类必须兼具扎实度与弹性的运动球体,内部必须填充软质沉甸的内容物,同时必须将其缝制于一球皮内部。
请参阅图9所示,该缝制作业主要是将球体内部初步包含于复数个局部球皮11内部,形成运动球体的半成品1,然后将运动球体半成品1设于一缝制缝球机台的夹制具2上,由于该夹制具2一般包括上部的夹制头21以及下部的弹性夹件(图未显示),该夹制头21为直径小于球体半成品1,以便令球体半成品1能够受制于夹制头21内,然后利用弹性夹件使夹制头21弹性张合,以达成利用夹制具2令运动球体半成品1固定,以便于操作员将复数的局部球皮11相互缝接。
然而为了内部沉甸的内容物充实,以及各个局部球皮11的接合形成完整密接,因此在缝制过程当中,必须强力施加拉力方能达成,而由于缝线12的掣拉过程,往往因为与缝线12的摩擦,导致员工疼痛而难以留住员工,而员工的培训亦非朝夕即可完成,因此导致生产线的不顺畅,同时由于传统的施工缓慢,生产进度亦不理想,因此此种缝线缝球机台还有相当程度的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缝球机掣线装置,主要包括一缝球机台,该缝球机台至少包括一夹制具,主要在于该缝球机台设一掣线装置,藉以利用掣线装置对于球具的缝线作业形成一掣紧作用,藉由掣线装置以对于现有人手拉紧缝线有一省力、便利、易于施工且不易受伤,更进而增 进产业流程顺畅等多方实用性。
本发明次一目的在于实施前述的缝球机掣线装置,其中该掣线装置主要包括一组设于夹制具二侧边的夹线机构,藉由二侧的平均施拉,以令出入线均能平均掣线。
本发明在一目的在于实施前述的缝球机掣线装置,其中该掣线装置藉由一掣动线与一第一脚踏板形成结合,且该夹线机构至少包括二对应的夹合件,并由第一脚踏板连动掣动线,并连动至少一夹合件,形成夹线机构的咬合,以形成一具体有效的掣拉装置。利用第一脚踏板与掣动线有一较长的力臂,而以形成较大的力矩,而可以更为省力。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实施前述的缝球机掣线装置,其中该夹制具的夹制头透过一连杆,连结一第二脚踏板,藉由第二脚踏板连动夹制具的夹制头形成偏摆,并由偏摆而相对与掣线装置形成一距离的疏远,由疏远相对形成掣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夹球状态的平面图;
图4为本发明缝线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脚踏板的未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脚踏板的作动(一)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脚踏板的作动(二)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缝球状态示意图;
图9为先前技术的操作示意图。
图中:
1:运动球体的半成品
11:局部球皮
12:缝线
2:夹制具
21:夹制头
3:缝球机台
31:夹制具
311:夹制头
312:弹性夹件
4:掣线装置
41:夹线机构
411:夹合件
412:夹合件
42:掣动线
43:第一脚踏板
44:连动组件
45:连杆
46:第二脚踏板
5:球体半成品
6: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藉由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构造、特点与实施例,而使贵审查人员对本案有进一步认识。以下是基于前述本案的发明内容,所提出一较佳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一种缝球机掣线装置,主要包括:
一缝球机台3:
该缝球机台3至少包括一夹制具31,该夹制具3包括上部的夹制头311以及下部的弹性夹件312,该夹制头311为直径小于球体半成品5(请配合图3所示),以便令球体半成品5能够受制于夹制头311内,复利用弹性夹件312使夹制头311弹性张合。
一掣线装置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耀仁,未经黄耀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44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