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集接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53859.2 | 申请日: | 2006-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1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盐谷宏行;佐佐木亮;横长宏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7/08 | 分类号: | H04B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邸万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集 接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个接收支路的分集接收装置,该多个接收支路具备天线、接收部以及解调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分集接收装置,有使用天线切换分集的装置和使用合成分集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前者有电耗少的优点,后者有能够得到较高的分集效应(diversity effect)的优点。
图12是表示与现有的分集接收中的接收支路间的接收电平差分对应的分集增益的图。在该图中,横轴表示C/N(Carrier to Noise ratio、载噪比),纵轴表示BER(Bit Error Rate、误码率)。在该图中,表示了分集接收时的接收支路间的接收电平差为0dB、4dB、8dB时的BER特性和用单一支路接收时的BER特性。特性Ch1是分集接收时接收支路间电平差为0dB情况下的BER特性。特性Ch2是分集接收时接收支路间电平差为4dB情况下的BER特性。特性Ch3是分集接收时接收支路间电平差为8dB情况下的BER特性。特性Ch4是单一支路接收时的BER特性。点a、点b、点c、点d是特性Ch1、Ch2、Ch3、Ch4的BER中的灵敏度点的C/N值。
而且,分集增益G1是,特性Ch1(分集接收时,接收支路间电平差为0dB情况下的BER特性)相对于特性Ch4(单一支路接收时的BER特性)在灵敏度点上的分集增益(点d—点a)。同样,分集增益G2是Ch2(分集接收时,接收支路间电平差为4dB的情况下的BER特性)相对于特性Ch4(单一支路接收时的BER特性的特性)在灵敏度点上的分集增益(点d—点b)。同样,分集增益G3是Ch3(分集接收时,接收支路间电平差为8dB时的BER特性)相对于特性Ch4(单一支路接收时的BER特性的特性)在灵敏度点上的分集增益(点d—点c)。
接收支路间电平差越大,分集接收时的BER特性越接近单一支路接收时的BER特性,而分集接收的分集增益变小。即,接收支路间电平差大到一定程度时,分集接收时的BER特性与单一支路接收时的BER特性相同。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1837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现有的分集接收装置与分集增益的大小无关地进行分集工作,因此存在浪费电力的问题。即,在各接收支路的天线增益中存在差的情况、或在各接收支路中的噪声系数(NF:Noise Figure)或增益中存在差的情况下,即使在接收支路间的接收质量(接收电平等)的差分较大而不能得到分集效应的状况下,也进行分集接收工作,所以消耗无用的电力。特别是在携带电话等小型电子设备中,由于使用小型化电池,因此如果消耗无用的电力,则不能延长电池的持续时间。即,目前,无用地进行电力消耗大的合成分集工作,由此增加的电力被无用地消耗,电池的持续时间相应缩短。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根据分集增益的大小进行分集工作的分集接收装置为目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结构达成的。
本发明的分集接收装置是一种具有多个接收支路的分集接收装置,所述多个接收支路具备天线、接收部以及解调部,所述分集接收装置具备:接收质量差分检测单元,其检测由所述多个接收支路的每一个得到的接收质量在所述多个接收支路间的差分;以及分集工作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多个接收支路间的接收质量的差分,改变使用了所述多个接收支路的分集接收工作与单一支路接收工作的比率,控制分集工作的启动以及停止。
本发明的分集接收装置具备:电源控制单元,其控制对所述多个接收支路的每一个的供电;以及合成处理单元,其合成处理来自所述多个接收支路的每一个的解调信号,其中,在所述分集工作控制单元控制分集接收工作时,所述电源控制单元对所述多个接收支路的每一个进行供电;在控制单一支路接收工作时,停止对所述多个接收支路中不进行接收工作的所述接收支路的供电,在所述分集工作控制单元控制进行单一支路接收工作时,所述合成处理单元停止合成处理工作。
在本发明的分集接收装置中,所述接收质量差分检测单元使用所述多个接收支路的各自的接收电平、AGC电平、误码率、包错误率以及载噪比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检测接收质量的差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38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