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一体式宽腔针的自闭合外部脉管插头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42338.7 | 申请日: | 2006-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9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 发明(设计)人: | 恩斯特-迪特黑尔姆·哈伦;马尔希·乌尔里希·莱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诺华医药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M25/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李丙林 |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体式 宽腔针 闭合 外部 脉管 插头 | ||
技术领域
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1,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闭合外部脉管插头,该插头具有用于穿刺人或动物身体脉管的一体式宽腔针,具有用于附着于身体的柔性翼状件。
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与宽腔针相联合的进一步的实施方案,该针具有与连接部件一体的插管、同样连接于该连接部件的柔性连接软管、以及能够置于该插管上用于防止意外的保护帽。通常也固定在该连接部件上的柔性翼状件,一方面主要有助于引导该插管穿刺,但是另一方面,如上已经提及的,实现了穿刺后通过使用胶带将其安全并轻松地固定在人或动物身体上。这类目的的示例性的实施方案包括,例如,瘘管针。
狭义地,术语“宽腔针”在本申请中是多个相关部件的总称,这些部件在限制意义上为基本的部件,即宽腔插管、连接部件、以及用于该插管的保护帽,但不包括连接软管(其通常存在)。
背景技术
一个传统的瘘管针的实例是来自Suru的型号No.3050,其可商购。其具有如上所述的设计,并且尺寸可以为G15、16及17,还同样具有长度为30cm的连接软管;明显地,具有以及不具有可转动柔性翼状件的均可获得。
另一个这种类型的实例是来自Gambro的型号No.F16AS瘘管针,其也可商购。其也具有前述的设计,尺寸可以为G14至G17,且具有长度为15cm或30cm的连接软管。关于这种型号,柔性翼状件设置为可以相对于该连接部件转动。
另一个实例是来自Nipro的所谓的“安全接触式瘘管针”。该针具有安装至上述柔性翼状件的可替换的安全部件或护套部件,其被设置为固定的或者可转动的。该可替换部件起到避免意外的保护作用。
还可以起到防止意外的保护作用的可选的方法,披露于例如EP 0 664 139、US 4,941,881、以及US 5,120,320,但是所有这些方法均具有上述柔性翼状件。
所有这些实例均具有的共同点为:从狭义定义来说,该柔性翼状件是宽腔针的一部分,而且穿刺后利用胶带将其附着在皮肤上,从而始终起到上述固定该针的作用,并且随着该针的撤回总是能够再被移走。因为移走针之后同时会出现止血的问题,为此通常要使用适当的辅助物,并贴住皮肤,至少,如果提供的胶带不必再被完全移走,这将是有益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宽腔针的装置,该宽腔针用于穿刺人或动物身体的脉管,利用这种装置有助于穿刺后的所需要达到的止血。
通过发明权利要求1的特征达到了该目的。
达到该目的的方法所基于的事实是:传统设计的宽腔针的部件可以与自闭合外部脉管插头的部件相结合,如在瑞士专利申请No.CH-1731/04中所描述的,该自闭合外部脉管插头具有压力室、闭合部件、闭合元件以及压力壁部件。
本发明的具有用于穿刺人或动物身体脉管的一体式宽腔针的自闭合外部脉管插头具有通过胶粘剂连接用于将该针固定在身体上的柔性翼状件。该自闭合外部脉管插头具有压力室、闭合部件、闭合元件、以及压力壁部件。该宽腔针具有整合有连接部件的插管,并且设置有用于避免意外的可附着的保护帽,其中
-插管穿过闭合元件以及压力壁部件,
-能够放置于插管上的保护帽与保护薄膜以这样一种方式相连接:也可以与该保护帽一起被拔出的保护薄膜附着于医用皮肤胶粘剂层上,该医用皮肤胶粘剂层附着于该压力壁部件上,并且
-该柔性翼状件由下列部件形成:闭合部件、压力壁部件、以及保护薄膜。
根据本发明设计的带有一体式宽腔针的自闭合外部脉管插头具有的优点为:柔性翼状件不仅有助于在插入过程中引导针且使得宽腔针在人体或动物体上穿刺后安全并轻松的固定;而且该装置的部件,即具有压力室、闭合部件、闭合元件、以及压力壁部件的该自闭合外部脉管插头,在插管拔出后能够继续保持在穿刺的位置,并且无需使用其他单独的手段来停止血流。
另一个优点是:将插管整合进其内的该连接部件或者可移除地固定在这个区域的保护性部件不再需要具有柔性翼状件,并且因此能够更加容易、更加便宜的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诺华医药股份公司,未经爱诺华医药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23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