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电线类的止水处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40805.2 | 申请日: | 2006-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0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大辅;米谷敏夫;宫本贤次;山田浩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B13/32 | 分类号: | H01B13/32;H01B7/00;H01B7/282;H01R4/7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锦华;黄启行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电线 止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搭载于车辆上的车载电线类进行止水处理的技 术。
背景技术
作为车载电线类,有的要求具有较高的防水性。例如,用于将设 置在车辆等的电路接地的接地用电线。该接地用电线的终端上固定有 接地用端子,该接地用端子以露出在外的状态连接于适当的接地连接 部位(例如,车辆的车身)。因此,水分容易从该终端侵入到该接地 用电线内,而该水分,沿着上述接地用电线的包覆材料的内侧浸入到 电路,从而会妨碍该电路的正常工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355851号)公开了用 于对上述接地用电线等车载电线类进行止水处理的方法。在该方法中, 对车载电线类的一侧终端供给具有流动性的止水剂,并且从该车载电 线类的另一侧终端吸引该止水剂。由此,该止水剂,被引到上述车载 电线类的内部导电体和包覆材料之间的间隙,并填充于该间隙中。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需要进行对上述车载 电线类的一侧终端的止水剂的供给的设置以及对另一侧终端的减压容 器的设置等。即,需要对上述车载电线类的两个终端,分别进行单独 的作业。这使该车载电线类的作业管理变得繁杂。尤其,对长度较长 的电线进行处理时,电线本身的操纵就不容易,因此需要很大的空间。
而且,在该方法中,为了将供给到车载电线类的一侧终端的止水 剂引入到电线内,需要从车载电线类的另一侧终端吸引其内部的空气, 但是该吸引容易产生压力损失,而且上述车载电线类的长度越长该压 力损失就越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拘于电线长度,能 够有效地进行车载电线类的止水处理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载电线类止水处理方法, 用于对具有包覆内部电线的包覆材料的车载电线类进行止水处理,包 括,止水剂设置工序,使上述车载电线类的内部电线和包覆材料之间 的间隙成为被具有流动性的止水剂从外侧覆盖的状态;加压工序,通 过让覆盖上述间隙的止水剂的周围空气的压力高于上述包覆材料的内 侧的压力,使该止水剂渗入到上述包覆材料的内侧的。
采用上述方法,能够对上述车载电线类的同一部位进行用止水剂 覆盖上述车载电线类的一侧终端的导电体和包覆材料之间的间隙的止 水剂设置工序和,通过使该止水剂的周围空气的压力高于上述包覆材 料内侧的压力,从而使该止水剂渗入到上述包覆材料的内侧的加压工 序,以此进行止水处理。因此,无需对其他部位进行作业,例如,放 置在大气压下即可。上述方法,与以往的在电线类的一侧终端设置止 水剂,并从另一侧终端吸引包覆材料内侧空气的方法相比,容易管理 在电线类中的处理对象部分的定位等,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几乎没 有对包覆材料内侧进行减压的方法中产生的压力损失。由此,不拘于 电线长度,能够有效地进行止水处理。
成为本发明的处理对象的车载电线类的种类或布设位置,无特别 限制。当包含作为上述内部电线的多股裸线时,上述“使止水剂渗入 到包覆材料的内侧”,不仅使上述止水剂渗入到该包覆材料和上述内 部电线之间的间隙,还使上述止水剂渗入到构成该内部电线的裸线之 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止水处理。
本发明的车载电线是用于将搭载于车辆上的电路接地的接地用电 线,并在其至少一侧终端上安装连接于车辆的特定部位的接地用端子 的电线等,其终端容易被雨水吹打的电线的止水处理尤为有效。在该 接地用电线的止水处理中,只需对安装有该接地用端子的终端进行上 述止水剂设置工序以及加压工序。
除了上述接地用电线以外,本发明能够适用的车载电线类有:电 线中间部的包覆材料被剥离的叠接电线等水分容易侵入到包覆材料内 部的电线、或者连接器虽然具备防水功能,但是连接于要求具有特别 高的防水性的电路上的电线等。本发明对上述电线类的止水处理也有 效。而且,本发明还可适用于作为上述内部电线包括被覆电线,并由 包覆材料包覆其外侧的车载电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08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