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管、检查系统以及血栓除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40031.3 | 申请日: | 2006-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6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冈田裕之;中山祯司;梅村和夫;山下大辅;山下丰;小林克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祯司;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61M39/00 | 分类号: | A61M39/00;A61B18/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春成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检查 系统 以及 血栓 除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管、检查系统以及血栓除去装置。
背景技术
导管是直径为2mm、长度为1m左右的柔软细管。从大腿部的动脉插入导管,到达心脏或脑等目标部位。从导管的前端使造影剂流入,就可以进行X射线摄影。
已知有一种将引导线穿过导管的孔的方法。在从大腿部插入导管的情况下,首先将线插入大腿部,然后通过沿着引导线送出导管,可以使导管到达目标部位。
在脑或心脏血管中的血栓的溶解治疗中,将导管插入体内,从其前端部释放血栓溶解剂(尿激酶)。此外,使用激光的血栓溶解治疗也被人所知。由于激光因血液而衰减,因此有若干改进被提出。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血栓溶解治疗中,记载了一种方法,即,通过一边从导管的前端部释放造影剂,一边使激光在该造影剂内行进,从而可以抑制激光的衰减,溶解血栓。激光从穿过设置于导管的孔内且可以移动的光纤出射。
在下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血栓溶解治疗中,从突出于细管的前端部的光纤的前端出射脉冲激光,产生超声波振动,从而可以溶解血栓。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28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第2000-5089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现有的导管中,由于不清楚激光和血栓的距离,因而使用大量的造影剂或者依靠技能和感觉照射激光,结果不能有效地向血栓等对象物照射激光。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被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向对象物照射激光的导管以及可以有效地溶解作为对象物的血栓的检查系统以及血栓除去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导管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使线穿过的孔的树脂制的细管、安装于细管的前端部的标识、以及被埋入细管内且与标识的位置关系固定的光纤,其中,光纤的前端面在光纤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与标识的前端面在光纤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可以使光纤的前端靠近到与血栓接触的程度或者非常近的距离。在这种状态下,仅通过照射来自光纤的特定波长、特定的脉冲宽度、重复周期的激光,就可以更安全地溶解血栓。
在从大腿部插入导管的情况下,首先将线插入大腿部,随后通过沿线送出导管,使导管到达目标部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X射线摄影,就可以在画面上显示标识。优选使用吸收X射线的金属标识作为标识。由于该金属标识与光纤的位置关系固定,因而可以使金属标识移动至血栓等目标部位的近旁。即,由于明确了目标部位和光纤的前端的距离,因而可以有效地照射激光,不必使用大量的造影剂或者依靠技能和感觉照射激光。
优选还具有介于光纤和上述细管之间的树脂材料。树脂材料在导管弯曲时也弯曲,可以抑制血液中的微量元素进入光纤。因此,可以防止光纤的劣化。
具有该导管的检查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导管、以及出射向导管的光纤入射的光的光源。在此,优选光源为激光光源,激光的中心波长λ、脉冲宽度T、重复频率f被如下地设定。
520nm≤λ≤590nm、
1μsec≤T≤100μsec、
1Hz≤f≤10Hz。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效地作用于血栓溶解,且对血管壁不起作用,因而可以在短时间内安全高效地溶解血栓。
发明的效果
利用发明的导管、检查系统以及血栓除去装置,可以有效地向对象物照射激光,并可以有效地溶解作为对象物的血栓。
附图说明
图1是导管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导管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连接图1所示的导管的检查系统的模块图。
符号的说明
1.导管,2.线,3.孔,5.标识,6.光纤,7.分支接合器,8.连接器,9.造影剂导入管,10.连接器,11.垫圈,12.终端盖,13.连接器,61a.金属箍,61.光纤,DRV.驱动电路,DSP.显示器,INJ.造影剂注入装置,LD.激光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的导管、检查系统以及血栓除去装置。其中,对同一要素使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导管的纵剖视图。
导管1包括:具有用于使线2穿过的孔3的树脂制的细管4,安装于细管4的前端部的金属标识5、以及被埋入细管4内且与金属标识5的位置关系固定的光纤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祯司;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未经中山祯司;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400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光源
- 下一篇:图像显示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