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波长变换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39551.2 | 申请日: | 2006-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7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古屋博之;水内公典;山本和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F1/37 | 分类号: | G02F1/37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波长 变换 装置 | ||
1.一种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激光谐振器,通过光学地连接包含激光活性物质并形成有两个光纤 光栅的光纤和向上述光纤射入激励光的激光光源而构成;
波长变换元件,将由上述激光谐振器射出的激光的基本波变换为高 谐波;其中,
上述光纤光栅,包含位于上述激光光源侧的第一光纤光栅和位于上 述波长变换元件侧的第二光纤光栅,
上述第二光纤光栅的温度,根据从上述波长变换元件输出的高谐波 的输出而被调整,
上述光纤掺杂有设定浓度的稀土类元素,吸收上述基本波或上述激 励光的输出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稀土类 元素选自于Nd、Er、Dy、Pr、Tb和Eu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稀土类 元素以1000~3000ppm的浓度掺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稀土类 元素选自于Yb、Ce、Tm、Ho、Gd、Y和La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稀土类 元素以20000~30000ppm的浓度掺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稀土类 元素被掺杂于上述光纤的包层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稀土类 元素被掺杂于上述光纤的内层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纤通过光学地连接形成有上述第一光纤光栅的第一光纤和形成有 上述第二光纤光栅的第二光纤而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纤包括形成有上述第一光纤光栅的第一光纤、第二光纤和形 成有上述第二光纤光栅的第三光纤,
在上述第二光纤的两端,上述第一光纤和上述第三光纤被光学地连 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 于:上述光纤具有双包层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双 包层结构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包层部分掺杂有上述稀土类元素。
12.一种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激光谐振器,通过光学地连接包含激光活性物质并形成有两个光纤光 栅的光纤和向上述光纤射入激励光的激光光源而构成;
波长变换元件,将由上述激光谐振器射出的激光的基本波变换为高 谐波;其中,
上述光纤光栅,包含位于上述激光光源侧的第一光纤光栅和位于上 述波长变换元件侧的第二光纤光栅,
上述第二光纤光栅的温度,根据从上述波长变换元件输出的高谐波的 输出而被调整,
上述波长变换装置还包括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吸收上述基本波或上述 激励光的输出的一部分,加热上述第二光纤光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热 部是在形成上述第二光纤光栅的区域设置的再次覆盖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再次 覆盖层的材料为非易燃性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再次 覆盖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37~1.43。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波长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部包括控制上述波长变换元件的温度的温度控制部件和用 于保持上述第二光纤光栅及上述波长变换元件的保持台,
上述第二光纤光栅,通过从上述温度控制部件产生的热经由上述保 持台被传导至上述第二光纤光栅而被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955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动力系的扭矩控制
- 下一篇:降低聚酯颗粒中乙醛含量的方法及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