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多目的地路由选择并行化对等覆盖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32825.5 | 申请日: | 2006-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3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 发明(设计)人: | J·比福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6F15/173 | 分类号: | G06F15/173;G06F15/1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鲍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目的地 路由 选择 并行 对等 覆盖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5年9月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0/715,388和2005年9月12日提出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716,383的权益。上述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等覆盖网络,并且尤其涉及一种在覆盖网络内使覆盖操作并行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覆盖网络是一种在另一网络之上构建的网络。覆盖网络内的节点可被认为是通过逻辑链路连接的,每个逻辑链路对应于下层网络内的一条路径。许多对等网络都被实现为在因特网上运行的覆盖网络。传统上,覆盖网络依赖于单播消息发送以在节点之间进行通信。
最近,已经提出主机组多播进行覆盖消息发送操作。简而言之,主机组多播协议创建组地址,并且每个路由器存储活动的每个组地址的状态。路由器内的状态随着同时多播的组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创建组存在延时,并且网络可具有有限数量的组地址。
对于大型覆盖网络,每个节点具有该节点向其发送消息的每个其它节点集合的组地址是不实际的。如果每个节点保持覆盖网络的全部或多个子网的多播地址,则由于网络内包含大量节点,所以会存在过大的传输量和路由器开销。
另外,如果对等节点希望使用本地主机组多播来向一组节点发出并行查询,则必须首先在路由器内创建状态,并且使接收机开始多播。此设定增加了延时,并且仅适合于多播路径将被重用一段时间的情况。但是,在对等网络中,节点的集合动态变化剧烈,并且节点之间的请求集合不可预测,从而这种多播组的重用是有限的。
主机组多播被设计用于较少量的非常大的接受者集合。因此,将主机组多播用于并行化网络覆盖操作并不是个好选择,其中在消息内存在许多同时的小的对等组。因此,需要在覆盖网络内使覆盖操作并行化。
此部分的说明仅仅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覆盖网络内使覆盖操作并行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识别具有并行消息发送方案的覆盖操作;确定该消息发送方案内的每个并行消息的目的地地址;将每个目的地地址编码成数据分组;以及在覆盖网络上使用多目的地、多播路由选择协议发送该数据分组。
其它适用领域将从文中给出的说明中显而易见。应理解,说明和特定示例将仅是为了说明而不打算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覆盖网络的示例性网络配置的图;
图2是示出用于在覆盖网络内使覆盖操作并行化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覆盖网络的一部分的图;
图4A-4B是示出如何用来说明多目的地、多播路由选择协议部分的图;
图5是示出Kademlia覆盖网络内的节点查找的图;
图6是示出事件检测和报告算法的图;以及
图7A和7B是分别示出遍历多播树的传统方案以及所提出的依赖于多目的地、多播路由选择协议的消息发送方案的图。
文中所述的附图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打算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覆盖网络的示例性网络配置的图。简而言之,下层网络10通常包含通过多个网络路由选择设备14(即,路由器)互联的多个网络设备12。这些设备之间的物理网络链路在附图中用实线指示。覆盖网络20在下层网络10之上构建。覆盖网络20是在设备之间定义的一系列逻辑链路,并且在附图中用虚线指示。示例性覆盖网络架构包括内容寻址网络(Content Addressable Network,CAN)、Chord、Tapestry、Freenet、Gnutella和Fast Track。很容易理解,此公开适合于其它类型的覆盖网络架构。
图2示出用于在覆盖网络内使覆盖操作并行化的方法。首先,在22识别合适的覆盖操作。示例性覆盖操作可包括但不局限于节点加入覆盖网络;节点离开覆盖网络;路由选择表升级;节点将路由选择表或路由选择表摘录转发给其它节点;节点与另一节点交换节点状态和/或覆盖测量;节点向一些其它节点发送请求;以及节点向一些其它节点公布事件。下文将进一步说明这些操作中的一些操作。很容易理解,此方法应用于具有并行消息发送方案的其它覆盖操作(即,将至少两个单播消息从一个源节点发送到多个目的地节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28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