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生L-谷氨酸的细菌和用于产生L-谷氨酸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680031157.4 申请日: 2006-08-23
公开(公告)号: CN101248169A 公开(公告)日: 2008-08-20
发明(设计)人: 平野圣子;中村纯;伊藤久生 申请(专利权)人: 味之素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C12N1/21 分类号: C12N1/21;C12N15/09;C12P13/14;C12R1/01;C12R1/13;C12R1/15
代理公司: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封新琴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产生 谷氨酸 细菌 用于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酵工业,并且本发明涉及使用棒状杆菌型细菌(coryneformbacterium)有效产生L-谷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使用具有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的属于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或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等的棒状杆菌型细菌通过发酵来产生L-谷氨酸。为了改进这些棒状杆菌型细菌的生产力,使用从自然界分离的细菌菌株,或它们的人工突变菌株或它们通过基因重组修饰的菌株。

作为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改进的棒状杆菌型细菌,迄今为止已经开发的是将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柠檬酸合酶活性和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增强的棒状杆菌型细菌(专利文献1),将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或α-酮戊二酸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裂合酶活性降低的棒状杆菌型细菌(专利文献2和3)等。

同时,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染色体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已经测定(非专利文献1)。然而,其3099个推定的orf中的大约40%与功能已知的其它微生物的基因显示低同源性,其编码功能未知的蛋白质,并且缺失这些基因的影响至今未知。

专利文献1:International Patent Publication WO00/18935

专利文献2:International Patent Publication WO95/34672

专利文献3:Japanese Patent Laid-open(KOKAI,JP-A)No.01-296994

非专利文献1:Appl.Microbiol.Biotechnol.,62(2-3),pp.99-109(20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将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改进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和提供使用这种细菌有效产生L-谷氨酸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如果在棒状杆菌型细菌中将gluX基因失活,能够改进该细菌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并且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各项。

(1)具有产生L-谷氨酸的能力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对所述棒状杆菌型细菌进行修饰以使gluX基因失活。

(2)根据(1)的棒状杆菌型细菌,通过将突变引入染色体上的gluX基因或其表达调控区来修饰所述棒状杆菌型细菌,以使gluX基因的表达量降低。

(3)根据(1)或(2)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其中将染色体上的gluX基因破坏。

(4)用于产生L-谷氨酸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1)-(3)任一项的棒状杆菌型细菌以产生和积累L-谷氨酸;和从所述培养基中收集L-谷氨酸。

附图简述

图1:显示质粒pBS3的构建方法的图示。

图2:显示质粒pBS4S的构建方法的图示。

图3:显示用于破坏gluX的质粒pBXGXD的构建方法的图示。

优选实施方式描述

在下文中,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本发明的棒状杆菌型细菌

用于本发明的棒状杆菌型细菌包括棒杆菌属细菌,和曾经归类于短杆菌属,但是已经重新归类于棒杆菌属的那些细菌(Int.J.Syst.Bacteriol.,41,255(1981)),并且进一步包括属于极其接近棒杆菌属的短杆菌属的细菌。具体实例包括以下:

嗜乙酰乙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acetoacidophilum)

醋谷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acetoglutamicum)

烷醇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alkanolyticum)

美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allunae)

谷氨酸棒杆菌

百合花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lilium)

栖糖蜜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melassecola)

嗜热产氨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thermoaminogenes)(Corynebacteriumefficiens)

力士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herculis)

二歧短杆菌(Brevibacterium divaricatum)

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

Brevibacterium immariophilu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味之素株式会社,未经味之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11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