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茚衍生物以及使用该衍生物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28523.0 | 申请日: | 2006-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8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雄;裴在顺;李东勋;金公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梅;徐志明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衍生物 以及 使用 有机 发光二极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结构的茚衍生物以及使用该衍生物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此申请要求获得于2005年10月21日提出的韩国专利申请号10-2005-0099872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在此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通常,术语“有机发光现象”指用有机材料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利用有机发光现象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通常包括阳极、阴极和插入其间的有机材料层。为了改进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效率和稳定性,在此,有机材料层可主要由包括不同材料层,例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的多层结构形成。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当在两个电极间施加电压时,来自阳极的空穴和来自阴极的电子注入有机材料层,注入的空穴和电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激子。此外,当激子落到基态时发光。已知这样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例如自发光、高亮度、高效率、低驱动电压、宽视角、高对比度和高速响应的特征。
根据其功能,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材料层的材料可分类为发光材料和电荷传输材料,例如,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根据其分子量,发光材料可分类为高分子量类和低分子量类;或根据其发光机理,可分类为由电子单重激发态发光的荧光材料和由电子三重激发态发光的磷光材料。此外,根据发光颜色,该发光材料可分为蓝、绿或红发光材料和发出更自然的颜色所必须的黄或橙发光材料。
另一方面,当仅有一种材料用于发光材料时,由于分子间的作用、色纯度的损害和发光效率降低,最大发光波长移向更长的波长,使器件的效率降低;因此,为通过能量转移提高色纯度和发光效率,主体/掺杂体体系可用作发光材料。当能带隙比主体小的掺杂体以少量混入发光层时,由发光层产生的激子传输到掺杂体,而后高效发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发光的波长由主体的波长移至掺杂体波长,根据掺杂体的类型可得到具所需波长的光。
为使有机发光二极管完全展现上述优异特性,构成器件中有机材料层的材料,例如,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发光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电子注入材料应主要由稳定和高效材料组成。然而,还未完全实现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稳定和高效有机材料层的材料开发。因此,不断需要开发新材料。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人发现了一种新结构的茚衍生物,并发现当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材料层由该茚衍生物形成时,该有机发光二极管表现出包括提高的效率、降低的驱动电压和提高的稳定性的效果。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茚衍生物以及使用该衍生物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合物,由下列化学式(1)表示:
化学式1
其中Q1到Q4中的至少一个为由下述化学式(2)表示的基团,Q1到Q4中的其余不由下述化学式(2)表示,以及R1到R6分别或同时选自由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硅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硼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氨基、腈基、硝基、卤素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酰胺基和取代或未取代的酯基组成的组,且它们可与相邻的基团连接形成脂肪、芳香或杂稠环,
化学式2
其中X1、X2、Y1和Y2分别或同时选自由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或支链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和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胺基组成的组,且Y1和Y2可彼此连接形成环烷基或芳基。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设置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材料层,其中该有机材料层包含由上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化合物为具有新结构的茚衍生物。由于其结构特性,该化合物可用作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层的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化学株式会社,未经LG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85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子元件的热传导散热装置
- 下一篇:物镜驱动装置以及使用它的盘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