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频信号插值方法以及高频信号插值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26542.X | 申请日: | 2006-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8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L21/04 | 分类号: | G10L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信号 方法 以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例如如MP3那样伴随压缩的数字音频设备、电话等中优选使用的高频信号插值方法以及高频信号插值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由于压缩等而欠佳的高频信号良好地进行插值的高频信号插值方法以及高频信号插值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以现有的高频信号插值对被插值信号进行频率变换来生成插值用信号的方法,例如已知在日本特开2004-184472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
另外,作为将原信号与不相关的高频信号进行相加而模拟地进行高频信号插值的方法,例如已知在日本特开平1-131400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
即,在高频信号插值中,以往通过频率变换来生成插值用信号、或将原信号与不相关的高频信号进行相加。
另外,近年来盛行将音乐等表示声音的声音数据通过因特网等网络发送、或记录到MD(Mini Disk:迷你光盘)等记录介质中而进行利用。为了避免由于频带过宽引起的数据量的增大、占用带宽的扩大,一般在这样通过网络发送或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声音数据中除去所提供的对象的音乐等中的固定频率以上的成分。
即,例如在MP3(MPEG1 audio layer 3:音频动态压缩第三层)形式的声音数据中除去大约16千赫兹以上的频率成分。另外,在ATRAC3(Adaptive Transform Acoustic Coding 3:自适应转换声学编码3)形式的声音数据中除去大约14千赫兹以上的频率成分。
这样除去高频的频率成分是因为由于与人的听觉的关系而认为不需要超过听觉范围的频率成分。然而,指出如下情况:在如上所述那样完全除去了高频的频率成分的信号中,音质微妙地发生变化,与原始的音乐等相比音质发生劣化。
因此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技术中,都是将被除去的高频信号进行插值,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进行频率变换而需要使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的复杂的电路结构。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是不相关的高频信号,因此无法得到足够好的效果。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用简单的结构来进行更良好的高频信号的插值。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高频信号插值方法,该高频信号插值方法的特征在于,生成原信号的解析信号,求出解析信号的实部和虚部,利用实部和虚部来形成原信号的包络成分,取出包络成分的高次谐波部分而与原信号进行相加。
另外,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高频信号插值装置,该高频信号插值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生成提供给输入端子的原信号的解析信号的单元;利用解析信号的实部和虚部来形成原信号的包络成分的单元;取出所形成的包络成分的高次谐波部分的单元;以及将取出的高次谐波部分与提供给输入端子的原信号进行相加的单元。
并且,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频信号插值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形成包络成分的单元由分别将解析信号的实部和虚部进行平方后相加而求出其相加值的平方根的单元构成。
另外,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频信号插值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提供给输入端子的原信号经由进行带宽限制以使不包含高次谐波部分的单元而被提供给进行相加的单元。
并且,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频信号插值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为使不包含高次谐波部分而预先对提供给输入端子的原信号实施带宽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高频信号插值方法和高频信号插值装置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用于进行其说明的波形图。
图3是表示希尔伯特变换电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入端子;2:希尔伯特变换电路;3、4:平方电路;5、9:加法电路;6:平方根电路;7:高通滤波器;8:低通滤波器;10:输出端子;D:单位延迟电路;R:实部;∑:西格玛电路;I: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高频信号插值方法和高频信号插值装置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工业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65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