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性能轮胎、胎冠和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26183.8 | 申请日: | 2006-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3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 发明(设计)人: | J·莫伊雷特;U·库尔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9/06 | 分类号: | C08L9/06;B60C1/00;C08K3/36;C08K5/01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宗华 |
| 地址: | 意大***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轮胎 交联 弹性体 组合 | ||
1.一种轮胎,该轮胎包含至少一种含由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经交联而得到的交联弹性体材料的结构元件,该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含:
(a)40phr-100phr至少一种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
(b)0phr-60phr至少一种不同于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的二烯弹性体聚合物,
(c)60phr-100phr至少一种二氧化硅补强填充剂,
(d)20phr-60phr至少一种RAE-油。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轮胎,该轮胎包括:
-大体上呈腰鼓形的胎体结构,该结构具有两个分别与右侧、左侧胎圈结构相连接的对向侧面边缘,所述胎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胎圈芯和至少一个胎圈填充件,
-配置在所述胎体结构的径向外侧位置上的带束层结构,
-径向叠合在所述带束层结构上的胎冠,
-一对配置在所述胎体结构横向相对侧上的胎侧,
其中所述结构元件是胎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轮胎,其中所述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含50phr-90phr至少一种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a)。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轮胎,其中所述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含60phr-80phr所述至少一种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a)。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一项的轮胎,其中所述至少一种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a)的苯乙烯含量为10%-50%。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轮胎,其中所述至少一种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a)的苯乙烯含量为20%-40%。
7.根据权利要求6的轮胎,其中所述至少一种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a)的苯乙烯含量为25%-35%。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任一项的轮胎,其中所述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含10phr-50phr至少一种不同于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的二烯弹性体聚合物(b)。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轮胎,其中所述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含20phr-40phr所述至少一种不同于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的二烯弹性体聚合物(b)。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的轮胎,其中所述至少一种不同于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的二烯弹性体聚合物(b)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于20℃。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轮胎,其中所述至少一种不同于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的二烯弹性体聚合物(b)选自顺式1,4-聚异戊二烯(天然的或合成的),3,4-聚异戊二烯,聚丁二烯(特别是高1,4-顺式含量和低乙烯基含量的聚丁二烯),任选卤化的异戊二烯/异丁烯共聚物,1,3-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1,3-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1,3-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轮胎,其中所述至少一种不同于苯乙烯/1,3-丁二烯共聚物的二烯弹性体聚合物(b)是聚丁二烯。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轮胎,其中所述聚丁二烯的1,4-顺式含量高于90%,乙烯基含量低于5%。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何一项的轮胎,其中所述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含70phr-90phr至少一种二氧化硅补强填充剂(c)。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轮胎,其中所述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含75phr-85phr所述至少一种二氧化硅补强填充剂(c)。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何一项的轮胎,其中所述至少一种二氧化硅补强填充剂(c)选自沉淀无定形二氧化硅、湿法二氧化硅(水合硅酸)、干法二氧化硅(无水硅酸)、煅制二氧化硅或它们的混合物。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何一项的轮胎,其中所述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含20phr-60phr至少一种RAE-油(d)。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轮胎,其中所述可交联弹性体组合物包括25phr-50phr所述至少一种RAE-油(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未经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618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覆晶封装结构
- 下一篇:双栅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