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蔽处理装置以及隐蔽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25200.6 | 申请日: | 2006-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8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原田笃;石井美波;安部田贞行;中村武宏;铃木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主分类号: | H04Q7/38 | 分类号: | H04Q7/38;H04L9/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小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蔽 处理 装置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隐蔽(security)处理的装置以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IMT-2000系统那样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对传送的数据进行隐蔽处理。对于IMT-2000系统中的无线区间的隐蔽处理的概要,记载在非专利文献1中。
如图1所示地,在以往的隐蔽处理方式中,隐蔽处理在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子层以及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Contor)子层中分散着配置。进行隐蔽处理的协议层根据适用于无线承载(RB)的RLC协议的动作模式来决定。例如,在语音通信中所使用的透明模式(TM:Transparent Mode)的情况下,在MAC层进行隐蔽处理,在分组通信或控制信号的发送所使用的非确认模式(UM:Unacknowledgement Mode)以及确认模式(AM:Acknowledgement Mode)的情况下,在RLC层进行隐蔽处理。此外,为了提高隐蔽强度,除了密钥(CK:Ciphering Key)之外,对进行隐蔽处理的每个单元所赋予的隐蔽序列号(计数)“COUNT”或无线承载ID“BEARER”等被组合作为隐蔽处理的参数。
图2以及图3表示在IMT-2000方式下的无线区间的隐蔽处理。
图2是RLC的动作模式为TM时的适用于RB的隐蔽处理。
隐蔽处理以MAC-SDU(服务数据单元)为单位进行。此时,除了利用密钥(CK)之外,还利用由连接帧号(CFN:Connection Frame Number)和超帧号(HFN:Hyper Frame Number)的组合所生成的隐蔽序列号(计数),以及逻辑信道的识别符(bearer)和表示通信的传送方向(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差别)的识别符(方向)“DIRECTION”,作为在MAC实体中进行的隐蔽处理的参数。此外,在MAC实体中进行的隐蔽处理中,对所有的逻辑信道设定了公共的隐蔽序列。
图3是RLC的动作模式为AM以及UM时的适用于RB的隐蔽处理。
隐蔽处理是以RLC-PDU(分组数据单元)为单位进行。此时,除了利用密钥(CK)之外,还利用由对RLC协议数据单元(RLC-PDU)所赋予的序列号(SN)和超帧号(HFN)的组合所生成的隐蔽序列号(计数),以及所述PDU所属的无线承载ID(bearer)和表示通信的传送方向(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差别)的识别符(方向),作为在RLC实体中进行的隐蔽处理的参数。此外,在RLC实体中进行的隐蔽处理中,对各逻辑信道的每个逻辑信道设定了单独的隐蔽序列(计数)。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3.102,6.6章
非专利文献2:3GPP TP25.858,9.1章
非专利文献3:3GPP TP25.913,6.1章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期望隐蔽处理可抑制处理延迟,同时实现高强度的隐蔽处理,而且从简化装置结构的观点出发,期望与业务量或信道、无线承载的种类或RLC的动作模式无关地,能够通过统一的方法来提供。此外,为了提高隐蔽强度,需要使用复杂的隐蔽算法。因此,从处理负荷的观点出发,期望在每个单位时间、例如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应进行隐蔽处理的处理单位(协议数(PU数))少,即PU净荷容量尽可能大。
此外,在以往的IMT-2000系统中,RLC-PDU或者MAC-SDU的PDU容量是40字节左右的一定的长度。因此,在以往的隐蔽处理中,例如伴随通过HSDPA(参照非专利文献2)或Evolved UTRAN(参照非专利文献3)等的新技术的导入所产生的无线承载传输速度的宽带化,考虑到在每个单位时间进行隐蔽处理的PU数增加,处理负荷增大。例如,在假设100Mbps的无线传输速度的情况下,如果将TTI长度设为与HSDPA相同的2msec,则在每个TTI可进行约25000bytes的信息传输。因此,如果假设与HSDPA相同的PDU容量(42字节)以及TTI长度,那么在由Evolved UTRAN所规定的最大传输速度(100Mbps)的情况下,在每个TTI=2msec需要对约600个RLC-PDU的隐蔽处理。通过它与当前的HSDPA的最大传输速度14.4Mbps的比,考虑到成为与以往相比约7倍的处理数,处理负荷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NTT都科摩,未经株式会社NTT都科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52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