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带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23944.4 | 申请日: | 2006-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3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 发明(设计)人: | 糸贺康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21/18 | 分类号: | B60R21/18;B60R22/14;B60R22/26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锦华;黄启行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碰撞时约束汽车等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的气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气带装置中,肩带及腰带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借助来自充气机的气体进行膨胀。
在日本特开平11-170949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内容:在由固定在座椅底座上的带扣基部和可前后自由摆动地枢轴支撑在该带扣基部上的带扣主体构成的带扣装置上,连接气带。
从该带扣基部一直到带扣主体,设置了气体流通用的内部空间和气体通路。在带扣基部上安装充气机。
当充气机动作时,气体从该内部空间经由气体通路供给到气带内。
由于带扣主体可自由摆动地连接到带扣基部上,所以即使带扣主体摆动,带扣基部及与其相连的充气机也不会摆动。因此,充气机不会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70949号公报
像上述日本特开平11-170949号公报那样将带扣主体可自由摆动地连接到带扣基部上并使气体在其内部流通的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以固定式设置充气机等气体供给部的气带装置中,简化气带与气体供给部的连接部。
本发明的气带装置,把来自气体供给部的气体导入到气袋中而使其膨胀,其特征在于,该气袋,设有被折叠并保持为带形的气袋主体和从该气袋主体伸出的大致呈筒状的气体导入口;该气体导入口,以具有松弛的状态连接到所述气体供给部上。
可以将该气体供给部的前端插入到该气体导入口内,并且在该气体供给部的前端连接软管,经由该软管将气体从气体供给部供给气袋主体。
该气体供给部可以由充气机或与该充气机相连的导管构成。
所述气袋可以为腰部气袋,所述气体供给部可以安装在座椅框架上。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具有实施方式中的气带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气带装置的腰部固定器附近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的气带装置的腰部固定器附近的主视图。
图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带装置的腰部固定器附近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气带装置中,把来自气体供给部的气体经由气体导入口导入到气袋中。由于该气体导入口大致呈筒状,并处于具有松弛的状态,所以即使固定设置气体供给部,气袋也能够自由摆动。
当把来自气体供给部的气体经由与该气体供给部相连的软管供给到气袋主体时,来自充气机的高温气体不会与气体导入口的内表面直接接触,因而可以降低对气体导入口所需的耐热性、强度等特性的要求。
连接在气体导入口上的气体供给部,可以是充气机,也可以是与充气机相连的导管。
在本发明中,气袋优选为腰部气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腰部固定器将腰部气袋的前端可自由摆动地安装在座椅框架上,将气体供给部安装在该座椅框架上,连接该气体供给部和从腰部气袋伸出的气体导入口,从而形成将腰部气袋可摆动地连接到座椅框架上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图1b是具有实施方式中的气带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及图3腰部固定器附近的主视图。另外,图1a表示的是气带未膨胀的状态,图1b表示的气袋膨胀后的状态。图2表示的是腰部固定器处于中立姿势的状态(腰部固定器位于向前的转动极限及向后的转动极限的中间附近的状态)。图3表示的是腰部固定器从该中立姿势转动至向后的转动极限的状态。
汽车的座椅1,由座椅框架2、设置在该座椅框架2上的座垫3、以能够从该座垫3的后部倾斜的方式直立设置的座椅靠背4以及安装在该座椅靠背4的上部的头枕5构成。沿着坐在该座椅1上的乘员身体的前面拉绕气带10。在该座椅框架2的一个侧面即车室中央侧的侧面上设置带扣装置(省略图示),该带扣装置以可结合或分离的方式与气带10的舌片11相连。而且,在该座椅框架2的另一个面即车室侧面(门部等)一侧的侧面上,设置充气机12及腰部固定器13。
该腰部固定器13,通过支撑轴13p可沿前后方向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在座椅框架2上。
气带10,具有穿挂舌片11的织带14和与该织带14的一端相连的腰部气袋15。织带14的另一端穿挂在设置于车体的车柱部等上的肩部固定器(省略图示)上之后,以可卷绕的方式连接到安全带卷收器(省略图示)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株式会社,未经高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39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