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方法及其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的环境净化方法及生物反应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21809.6 | 申请日: | 2006-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8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 发明(设计)人: | 植本弘明;森田仁彦;渡边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00;C02F3/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范征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活性 控制 物质 供给 方法 及其 装置 以及 利用 环境 净化 生物反应器 | ||
1.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部分具备非多孔性膜的密封结构的容器中填充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将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自前述容器的前述非多孔性膜部分以受到前述非多孔性膜的分子透过性能支配的速度供给至前述容器周边,控制前述容器周边的微生物的活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为起到形成微生物的能量源的电子给体的作用的物质,控制前述容器周边的微生物中需要电子给体的微生物的活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为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控制前述容器周边的pH,控制前述微生物的活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为无机盐类,提高前述容器周边的无机盐浓度,促进前述微生物的活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为氧释放物质,向前述容器周边供给氧,控制前述微生物中的好氧性微生物的活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为氧吸收物质,吸收前述容器周边的氧,控制前述微生物中的厌氧性微生物的活性。
7.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和至少一部分具备非多孔性膜的密封结构的容器,前述容器内填充有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将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自前述容器的前述非多孔性膜部分以受到前述非多孔性膜的分子透过性能支配的速度缓缓地释放至前述容器周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为选自起到电子给体的作用的物质、酸性物质、碱性物质、无机盐类、氧释放物质和氧吸收物质的至少1种以上,不包括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氧释放物质和氧吸收物质的组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起到电子给体的作用的物质为选自氢、硫化氢和可透过非多孔性膜的有机化合物的1种或2种以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起到电子给体的作用的物质使用废弃醇。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容器为密封了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的袋状或管状。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容器具备补充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的供给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供给部具备暂时贮存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的罐部,与前述容器一体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容器与除贮存液状的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的前述容器外的其它罐连通,具备可根据需要补充前述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的供给管嘴。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非多孔性膜的表面具备保护前述非多孔性膜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的保护材料。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非多孔性膜的表面具备可固定微生物的载体。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非多孔性膜为疏水性膜。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疏水性膜为聚乙烯膜或聚丙烯膜。
1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非多孔性膜为亲水性膜。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亲水性膜为聚乙烯醇膜。
2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活性控制物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非多孔性膜为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性质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未经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18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