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叠加转向系统的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21364.1 | 申请日: | 2006-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8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迪特尔·马克福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车文;郑立 |
地址: | 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加 转向 系统 装置 | ||
1.一种使用至少一个致动器的叠加转向系统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加转向系统的致动器(7-11)布置在方向盘(1,2)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具有蜗轮机构(7-9)和至少一个用于驱动蜗轮(8,9)的电机(10,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机构(7-9)具有同轴地连接到转向轴(13)的大蜗轮(7),并且两个较小蜗轮(8,9)被分配给所述大蜗轮(7),所述两个较小蜗轮(8,9)在所有情况下都连接到一个电机(10,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蜗轮(7)具有套筒(12),所述套筒(12)接合在所述转向轴(13)上方,用于连接到所述转向轴(13),所述可旋转固定连接通过方向盘轴颈(14)实现。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0,11)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方向盘(1,2)的辐条(4,5)中。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机构(7-9)的导程足以自锁。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提供依赖于车辆速度的所述电机(10,11)的作用,在高速时减小转向锁定,并且在低速时增大所述转向锁定。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叠加转向系统的致动器(7-11)的后面布置动力转向系统(27),所述动力转向系统具有响应于所述叠加转向系统的转向角差的可控输入力矩。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提供调节,如果增加转向角,那么所述调节减小所述动力转向系统(27)的输入力矩,并且如果减小转向角,那么所述调节增大所述动力转向系统的输入力矩。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向盘(17)与固定到车辆的部件(16)之间,提供不完全的、完全的锁定或摩擦连接(19),以便固定所述方向盘。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7-11)布置在方向盘基座(17)上方,并且,在所述方向盘基座(17)的下侧与转向轴壳(16)之间布置有作为方向盘固定装置的电磁摩擦离合器(19)。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离合器(19)具有环形离合器部件(20),所述环形离合器部件在所述转向轴壳(16)的向内突出的部分(22)中借助所述引导销(21)被引导。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方向盘中的叠加转向系统(36,37,38)与所述动力转向系统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另外的可编程伺服致动器(39,40),所述另外的可编程伺服致动器连接到固定于车辆的部件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另外的伺服致动器(39,40)连接到转向柱座上。
15.如权利要求2至9中至少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蜗轮(43)和蜗杆(45)的壳体(42,44)分配有至少一个致动元件(49),用于设定所述叠加转向系统的致动器的所述蜗轮(43)与所述蜗杆(45)的轴线之间的间距和/或用于引入振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压电致动器设置作为致动元件(4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2136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