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铜氧还蛋白治疗EPHRIN信号传导相关性病变的组合物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17470.2 | 申请日: | 2006-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8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A·查克拉巴迪;T·达斯古普塔;山田亨;A·乔杜里;A·菲亚略;朱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利诺斯大学理事会 |
主分类号: | A61K39/00 | 分类号: | A61K39/00;A61K39/02;A61K39/10;A61K39/38;A61K39/095;A61K39/108;A61K49/00;C07K1/00;C07H21/02;C07H21/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晓红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铜氧还 蛋白 治疗 ephrin 信号 传导 相关 性病变 组合 方法 | ||
相关申请
根据U.S.C第119节和120节,本申请要求2006年2月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764,749、2005年5月20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682,812和2005年10月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1/244,105的优先权,11/244,105要求2004年10月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616,782和2005年5月1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680,500的优先权,并且是2003年11月11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0/720,603的部分继续申请,10/720,603要求2003年8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414,550的优先权,并且是2002年1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0/047,710的部分继续申请,10/047,710要求2001年2月15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0/269,133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将这些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
政府权益声明
本申请的主题受到了国立卫生研究所(NIH)(Bethesda,Maryland,U.S.A.)的研究基金的资助(基金号为AI 16790-21、ES 04050-16、AI45541、CA09432和N01-CM97567)。政府在此发明中有着某些权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氧还蛋白(Cupredoxins)及其在调节涉及Ephrin和Ephrin受体的细胞功能方面的用途。本发明也涉及治疗Ephrin相关性病变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基本上纯化的铜氧还蛋白在减慢癌细胞和病理性病变(特别是那些与Ephrin/Ephrin受体信号传导相关的病变)的生长和转移的方法以及其他与Ephrin/Ephrin受体信号传导相关的治疗方法中的用途。本发明也涉及保留了干扰细胞中Ephrin信号传导系统的能力的铜氧还蛋白的变体、衍生物和结构等价物。
背景技术
Ephrin受体(Eph受体)是一个大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其通过结合被称作Ephrin的配体家族来调节发育和成体组织中的多个过程。用Ephrin配体可以将Eph受体分成A型或B型。目前已知有9种A型成员,即EphA1-8和EphA10,和4种B型成员,EphB1-4和EphB6。A型受体一般优选地结合A型配体,而B型受体优选地结合B型配体。Eph受体和其他受体酪氨酸激酶一样,具有单个跨膜横跨结构域、和由具有免疫球蛋白样基序的配体结合结构域、富半胱氨酸区和两个III型纤维结合蛋白重复组成的糖基化的细胞外区(Surawska et al,Cytokine & GrowthFactor Reviews 15:419-433(2004))。根据其序列保守性可以将Ephrin配体分成A和B型。EphrinA配体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通常被Eph-A型受体所结合,而EphrinB含有跨膜结构域和短的细胞浆区,其通常被Eph-B受体所结合。
当Eph受体与Ephrin配体形成二聚体,引起受体成为磷酸化时,信号传导过程从此开始。通过更高级的成簇形成了Ephrin-Eph受体复合物的聚集物。受体活性被认为是依赖于多聚体化的程度,但是并非限于四聚体形式,因为在更低或更高级的形式中也观察到了受体磷酸化。根据多聚体化的状态,不同的Eph受体复合物可以诱导生物学作用。除了通过Eph受体进入到受体表达细胞的“前向”信号传导外,也有着通过Ephrin进入到Ephrin表达细胞的“反向”信号传导。例如,B-Ephrin的细胞浆尾部可以变成磷酸化,导致了信号传导效应物的募集以及Ephrin信号传导细胞中的信号传导级联。
现在已知Ephrin在多种细胞-细胞相互作用中发挥作用,包括轴突路径选择(axon pathfinding)、神经元细胞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和专门上皮的相互作用 (Flanagan & Vanderhaeghen,Annu.Rev.Neurosci.21:309-345(1998);Frisen et al,EMBO J.18:5159-5165(1999))。Eph受体也参与了多个病理过程,包括肿瘤进展、病理形式的血管生成、组织损伤后的慢性疼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的抑制、和人类先天性畸形(Koolpe et al,J Biol Chem.280:17301-17311(2005))。也报道了Eph受体在平衡干细胞自我更新和细胞结局确定及分化中起到了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利诺斯大学理事会,未经伊利诺斯大学理事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74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