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12565.5 | 申请日: | 2006-0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0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 发明(设计)人: | W·詹姆斯;布赖恩·斯蒂芬·史伯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埃西斯创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A61K31/7115;A61K31/7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贻丰;郑霞 |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英国;GB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 ||
本发明涉及具有确定二级结构的核酸分子,所述二级结构使其能够结合至病毒表面,特别是HIV的糖蛋白gp120。这些核酸分子的结合中和了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HIV-2)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2-4)的病原体,并导致每年约3百万的死亡。尽管开发了关键病毒酶的有效抑制剂和组合疗法,但由于极度的毒株间多样性,根除HIV感染的目标依然是难以实现的(5)。因此,存在开发新抗逆转录病毒剂的强劲动力。经典地,抗逆转录病毒剂靶向病毒酶,但近期研究表明,靶向破坏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物质可以提供替代策略(6)。HIV-1通过病毒包膜糖蛋白(Env)和原始细胞受体(CD4)(7)和共同受体(CCR5或CXCR4)(8-10)之间分子相互作用的级联而进入CD4+T细胞。表面糖蛋白gp120首先结合至CD4,并从而被诱导经历构型改变,促进了共同受体的结合(11)。这触发了跨膜糖蛋白(gp41)中进一步的构型改变,导致N端融合肽插入靶细胞膜和病毒基因组最终释放入宿主细胞质(12)。因此,病毒进入在病毒(gp120和gp41)和宿主靶细胞(CD4和趋化因子共同受体)上呈递了许多用于治疗攻击的靶。考虑到驱动许多逃避策略(病毒用以逃避免疫监督)的抗体(~150kDa)所施加的选择性压力,假定较小的配体(例如适体(20-38kDa))可能结合至包膜糖蛋白上的凹陷保守区并阻断病毒进入。
适体是包含通常20至120个核苷酸的核酸配体,并可用以确定蛋白质表面上的功能上保守的位点。其可以通过被称为SELEX的体外进化过程从合成组合文库衍生而来(13,14)。该方法已经被用于分离一系列高亲和力的单链RNA适体,所述适体结合至CCR5-依赖性HIV-1毒株(Ba-L)的gp120(1)。在使用BIAcore第5轮选择之后,分离了与gp120高亲和力结合的抗gp120(Ba-L)适体的25个不同的序列家族(1)。这些适体中和了人类外周血液单核细胞(PBMC)中超过1000倍的HIV-1Ba-L感染性。重要的是,其还比受试中和单克隆抗体更有效地中和了多种临床隔离群,并产生了80%或更大程度的HIV-1感染的抑制(1)。这些适体列于表1中。
现在,已经在最小的gp120结合区(其对于适体-gp120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内鉴定了常见的二级结构基序。这反过来提供了修饰的/截短的适体,其依然提供(1)中描述的完整大小的适体结构的中和作用。
因此,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形成如I中描述的二级结构的单链核酸分子
其中H1、H2和H3全部是螺旋;
L1、L2和L3全部是环结构;
L2包含序列CAC或CAXC;
L3包含序列ACXX或AXXX;其中X是任意核苷酸,并且其中下一个核苷酸是G,其形成了部分H3;
和在H2和H3之间的区域内的L1,包含序列UUUU;其条件是所述核酸分子不包含选自表1中所列的那些核酸。
当单链核酸分子两部分之间形成沃森-克里克碱基对时形成螺旋。这通常在回文序列中发生。然而,允许一定程度的“摇摆”,例如G-U碱基配对。在形成螺旋的两部分序列之间的序列产生了环。因此,如果观察附图1c并考虑其中显示的适体结构,则清晰可见三个不同长度的碱基配对区域。这些在说明中标记为1、2和3。可以看到,H3仅由两个碱基对组成,但为本发明的目的,如此短配对的序列依然被定义为螺旋。没有形成碱基配对的其他部分的序列构成了根据本发明的环结构。
本发明的核酸分子必须优选能够中和病毒。在优选实施方案中,通过结合至包膜蛋白(例如,HIV病毒的gp120蛋白)来实现中和。
术语“中和”在本文指中和/降低所述包膜病毒的感染性,优选减少至少一个数量级,更优选减少几个数量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埃西斯创新有限公司,未经埃西斯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25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