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及热收缩性标签有效
申请号: | 200680011224.6 | 申请日: | 2006-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5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藤井信吾;多保田规;小田尚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27/36 | 分类号: | B32B27/36;B29C61/06;G09F3/04;B29K67/00;B29K105/02;B29L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丹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缩 聚酯 薄膜 标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环境问题、资源的有效活用相适应的有益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的回收再利用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
背景技术
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容器等的瓶身标签或玻璃容器等的盖形密封用热收缩性薄膜,主要使用聚苯乙烯、聚酯系的薄膜。由于热收缩性聚苯乙烯系薄膜与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相比,廉价且较容易进行收缩处理,因此主要作为常用型使用。另一方面,由于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与聚苯乙烯系薄膜相比,具有耐热性优良、薄膜的光泽良好、收缩后的紧固应力高等特点,因此主要用于要求高品味的用途中。
一方面,从环境问题或资源的有效活用等观点出发,回收再利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等聚酯再生原料的工作正活跃地进行,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是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的薄膜的一种。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容器来源树脂和非晶性聚酯构成的热收缩性薄膜材料的发明。
但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等构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再生原料是混合有各种容器的原料。除了标签或盖等异种聚合物之外,还混入在流通或再生工序中附着的砂等。使用该再生原料的薄膜存在以所述混入物为核形成突起,发生漏印刷的不良等问题。另外,单体组成、结晶度等物性的偏离大,即使制造1层构造的热收缩薄膜,也不能得到稳定品质的制品。另外,预计因再生工序中的分子量的下降而薄膜的强度不足,在进行印刷等加工时,发生切断的问题。另外,使用较多的包含再生原料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还存在不能用常用的溶剂四氢呋喃进行粘接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96918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提供即使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PET Bottle)等再生原料也漏印刷少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之二,提供即使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等再生原料,在进行印刷等加工时没有切断,可以用四氢呋喃进行粘接,且适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回收再利用推荐标志(recycling recomenndation mark)适用条件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的第1发明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在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再生原料的基层的至少一面层叠不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再生原料的层,在80℃的温水中浸渍10秒钟捞起后的主收缩方向的热收缩率为30%以上,与主收缩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下,不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再生原料的层作为至少一面侧的最外层。在满足该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即使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等再生原料也漏印刷少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
该实施方式是就上述薄膜而言,成为印刷面的面的不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的再生原料的层的厚度优选4μm以上,基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再生原料的含量为40质量%以下的实施方式。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的第2发明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特征在于,薄膜中含有25重量%以上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再生原料,在80℃的温水中浸渍10秒钟捞起后的主收缩方向的热收缩率在30%以上,且与主收缩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热收缩率为10%以下,将薄膜在温度30℃、相对湿度85%的气氛中保管28天后在与主收缩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行拉伸试验,延展率5%以下的情况下断裂的试片数相对总试片数的比例为25%以下。
本发明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无论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的再生原料与否,均具有良好的印刷性或机械强度,另外,可以进行在常用溶剂中的粘接,还适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回收再利用推荐标志适用条件,从环境问题或资源的有效活用的角度出发也有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第1发明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其是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再生原料的基层的至少一单面,层叠不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再生原料的层的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再生原料而言,虽然在其工序中进行异种原材料的区分或洗涤,但是会混入盖或印刷标签,或者混入附着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上的砂等。在使用该再生原料制造薄膜时,这些杂质成为核而在薄膜上形成0.1~几μm的突起。通过凹版印刷等向该薄膜复制印刷墨时,在突起的周围发生翘起而使该部分的墨没有进行转移,导致成为漏印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纺织株式会社,未经东洋纺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112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