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装FM发射机的便携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8877.9 | 申请日: | 2006-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2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宫城弘;池田毅;冈本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泻精密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1/034 | 分类号: | H04B1/034;H04M1/00;H04R1/06;H04R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刘宗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fm 发射机 便携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设有发送被FM调制的信号的FM发射机的内装FM发射机的便携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内装FM发射机的便携式电话机等的便携式装置一直为人所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由于使用内装的FM发射机,可以将在便携式装置内发生的声音从外部的FM接收机输出。因而,可以将不设扬声器的便携式装置发生的声音从外部的扬声器输出,与使用内装的小型扬声器的情况相比,可提高音质并确保音量。另外,作为连接在内装于便携式装置的FM发射机的天线,有外附的棒状天线(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97168号公报(第3-6页、图1-5)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207972号公报(第4-7页、图1-9)
发明内容
[0003]
可是,如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若常时外附棒状天线,在收藏时或搬运时容易破损。另外,考虑过将这样的棒状天线内装,但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困难,且需确保在壳体内收藏天线的空间,天线设置的自由度变小,而且,由于使用小的天线,发射效率降低。
[0004]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构思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天线设置的自由度高、破损可能性小、可使发射效率提高的内装FM发射机的便携式装置。
[0005]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内装FM发射机的便携式装置设有:产生要被发送的音频信号的音频信号发生电路;将音频信号FM调制并生成可用FM接收机接收的载波信号的调制电路;露出在壳体外部、装拆自由地设置的外部发射天线;以及通过外部发射天线发射载波信号的发送电路。通过使用装拆自由的外部发射天线,由于仅在需要时(仅在发送时)安装天线,天线的设置自由度高,而且,可防止天线在搬运或收藏时的破损。另外,与内装天线的情况相比,由于可以使用长的天线,可以提高发射效率。
[0006]
另外,上述的外部发射天线最好在天线一部分上插入加感线圈。或者,最好还设有连接在设于上述壳体中的发送电路的输出端子上的外部天线端子,在发送电路的输出端子与外部天线端子之间插入加感线圈。从而,可以按发射的载波信号的频率调整天线长度。
[0007]
另外,还设有输出由上述的音频信号发生电路产生的音频信号的输出电路,最好将连接在输出电路上的可插拔的耳机软线作为外部发射天线使用。因此,由于可以将听取音频声音的耳机作为外部发射天线使用,无需作为另外部件的外部发射天线,可以谋求部件数的减少。而且,由于无需设置外部发射天线专用的外部天线端子,部件数随之减少,并可简化结构。
[0008]
另外,最好在上述的发送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插入扼流圈。因此,从发送电路向耳机软线输出发送信号时,可防止该发送信号流入到低输出阻抗的输出电路的输出级。
[0009]
另外最好这样,还设有由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对各构成部分供电的电源电路,经由电源电缆连接将来自商用电源的交流电压降压并整流的充电器时,二次电池被充电,将电源电缆作为外部发射天线使用,并通过充电器的内部布线电连接发送电路和电源电缆。从而,为了对内装的二次电池充电而将便携式装置安放在充电器上时,可以将从充电器引出的电源电缆作为外部发射天线使用。而且,不需要作为别的部件另设外部发射天线,可减少部件数并简化便携式装置的结构。
[0010]
另外最好这样,上述的电源电缆一端连接在充电器,另一端设置对应于家用插座的插头,在比电源电缆的一端更靠近设置插头的另一端的位置上插入扼流圈。因此,可以除去在将电源软线作为外部发射天线使用时从家用插座侵入的电源噪声。
[0011]
另外最好这样,还设有由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对各构成部分供给工作电压的电源电路,充电器通过经由电源电缆供给将来自商用电源的交流电压降压并整流后的充电电流对二次电池充电,在其壳体上的充电器天线端子上电连接外部发射天线,并通过充电器的内部布线电连接发送电路和外部发射天线。因此,在为了对内装的二次电池充电将便携式装置安放在充电器上时,可以使用装在充电器上的外部发射天线。因而,由于便携式装置自身不需要外部天线端子,可以实现结构的简化。
[00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泻精密株式会社,未经新泻精密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88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计算系统中的资源分配
- 下一篇:移动终端定位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