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控制装置和排气净化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08727.8 | 申请日: | 2006-03-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2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 发明(设计)人: | 伊藤博;林孝太郎;山下哲也;竹岛伸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2D41/08 | 分类号: | F02D41/08;F02D41/12;F01N3/02;F01N3/24;F02D45/00;F01M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威;徐金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排气 净化 方法 | ||
1.一种内燃机控制装置,包括微粒控制单元,所述微粒控制单元产生具有的颗粒直径大于在所述内燃机内产生的纳米颗粒的颗粒直径的微粒,并将产生的微粒供给到所述纳米颗粒存在的空间或所述纳米颗粒在其中运动的通道,从而使所述纳米颗粒被所述微粒吸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微粒控制单元包括缸内微粒产生单元,所述缸内微粒产生单元在所述内燃机减速或怠速运行时,在所述内燃机的气缸内产生所述微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缸内微粒产生单元包括:
状态判定单元,其判定在所述内燃机减速或怠速运行时,是否在所述气缸内产生了源自润滑油的纳米颗粒组分;及
操作控制单元,当所述状态判定单元判定在所述气缸内产生了源自润滑油的纳米颗粒组分时,所述操作控制单元操作所述缸内微粒产生单元以在所述气缸内产生所述微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状态判定单元基于所述内燃机减速时所述内燃机的转动次数的变化,判定所述内燃机的减速程度,及
其中所述操作控制单元操作所述缸内微粒产生单元,从而随着所述状态判定单元判定的减速程度变得越大,在所述气缸内产生更多微粒。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状态判定单元判定在所述内燃机减速或怠速运行时润滑油是否容易被吸入到所述气缸内,并且当所述状态判定单元判定润滑油容易被吸入到所述气缸内时,估计在所述气缸内产生了许多源自润滑油的纳米颗粒组分。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缸内微粒产生单元包括将燃料供给到所述气缸的燃料供给单元。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减少在所述气缸内的润滑油燃烧量的润滑油燃烧量减少单元,
其中所述操作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润滑油燃烧量减少单元的操作,以减少在所述内燃机减速或怠速运行时所述气缸内的润滑油燃烧量。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
其中具有氧化能力的排气净化催化剂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道内,及
其中,在所述内燃机减速或怠速运行时,所述操作控制单元操作所述缸内微粒产生单元,从而当通过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排气流量大于预定判定流量时,和/或当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温度小于基于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催化剂活性温度范围确定的判定温度时,使颗粒物质在所述气缸内产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微粒控制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道内的微粒供给装置,所述微粒供给装置将具有吸附包含在排气中的纳米颗粒能力的微粒供给到所述排气通道。
10.一种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排气净化装置,其中所述微粒具有聚集所述纳米颗粒的功能。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检测所述内燃机的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单元,
其中当所述运行状态检测单元检测到预定运行状态时,所述微粒供给装置将所述微粒供给到所述排气通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内燃机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运行状态检测单元将车辆减速状态、加速器关闭状态、发动机转动变化量负状态、制动器打开状态和排气制动器打开状态中的任一个作为预定运行状态检测。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排气净化装置,其中所述微粒供给装置包括:
微粒产生装置,其不断地产生微粒;及
控制阀,其设置在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微粒产生装置之间,并通过打开所述控制阀将所述微粒供给到所述排气通道。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排气净化装置,其中所述微粒供给装置产生并供给作为所述微粒的碳微粒。
15.一种内燃机的排气净化方法,包括:微粒产生程序,所述微粒具有的颗粒直径大于在所述内燃机内产生的纳米颗粒的颗粒直径;以及将产生的微粒供给到所述纳米颗粒存在的空间或所述纳米颗粒在其中运动的通道,从而使所述纳米颗粒被所述微粒吸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872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能够输送浆体的往复泵隔膜型液力端流道
- 下一篇:面板与背板的黏晶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