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04738.9 | 申请日: | 2006-0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9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 发明(设计)人: | 石川洋二;高田尚哉;小松透;椎叶究;小峰法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大林组;日清制粉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健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 土壤 净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向被有机污染物质污染的污染土壤通气,使具有 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性能的需氧微生物活化,将有机污染物质发酵分解 从而将污染土壤净化的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被有机污染物质污染的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法,有通 过向被有机污染物质污染的污染土壤通气,使具有有机污染物质分解 性能的需氧微生物活化,使有机污染物质发酵分解来进行污染土壤净 化的通气型生物修复法(例如,参见特开平7-100459号公报)。
采用这种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法时,在冬季或寒冷地区等低温时, 由于将冷的空气通入污染土壤,因此污染土壤的温度降低,不能使需 氧微生物充分活化。其结果污染土壤的净化效率显著下降。
因此,目前为止为了在冬季或寒冷地区等低温时也使需氧微生物 活化,有利用了人工腐殖土与糖类的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法(例如,参 见特开2002-1303号公报)、利用了糟糠类的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法(例 如,参见特开2004-2545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充分提高污染土壤的净化效率,需要将污染土壤控制在促进 具有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性能的需氧微生物活性的温度带。但是,采用 现有的方法时,不能充分使低温时的污染土壤的温度上升,存在需氧 微生物活化不充分的问题。另外,当污染土壤的温度过分地上升时, 在土壤内活化的菌丛不同,故存在不能使净化效率充分提高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低温时也能控制污染土 壤的温度,促进具有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性能的需氧微生物活化,充分 提高污染土壤净化效率的净化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向被有机污染物质污染 的污染土壤通气,使具有上述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性能的需氧微生物活 化,将上述有机污染物质发酵分解从而将上述污染土壤净化的污染土 壤的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向上述污染土壤添加含有糟糠类的发酵 辅助材料,控制通气量以使该污染土壤的温度达到10~50℃。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添加相对于上述污染土壤的质量为 0.2~5质量%的上述发酵辅助材料。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将吸气与送气组合来进行上述通 气量的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通气量的控制中,暂时停止通气。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上述有机污染物质的易分解性成分 分解后,减少上述通气量。
<与相关文献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以2005年2月28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05-54140号为基 础主张优先权,并援用其内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向上述土壤添加2质量%HC,采用生物堆型(バイオパ イル型)通气的净化方法中的土壤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2是表示以被作为污染物质的油分(正己烷提取物)污染的污 染土壤作为对象,吸气型通气方式中的污染土壤净化效率考查结果的 曲线图。
图3是表示不同HC添加量下气温与土壤温度关系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对污染土壤的HC添加量与通气量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将吸气与送气组合时的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暂时停止通气时的试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将有机污染物质的易分解性成分分解后减少通气量时 的试验结果的曲线图,(a)表示土中温度的经时变化,(b)表示油 分含量的经时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案进行说明。
首先,本发明实施方案中的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法,是通过向被有 机污染物质污染的污染土壤(下面也简称为“土壤”)通气,使具有 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性能的需氧微生物选择性地活化,将污染物质发酵 分解从而净化污染土壤的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法,该方法的构成是:向 污染土壤添加含有糟糠类的发酵辅助材料,控制通气量以使污染土壤 的温度达到10~50℃。
还有,本发明作为净化对象的有机污染物质,例如,可以举出汽 油、煤油、轻油、重油、机械油、润滑油、原油等来自石油的油分, 焦油或苯等来自煤炭的油分,三氯乙烯或四氯乙烯等有机氯类化合物, 上述油分中含有的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大林组;日清制粉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大林组;日清制粉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47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