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扰素组合物用于治疗禽流感的方法和用途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680004017.8 申请日: 2006-02-06
公开(公告)号: CN101351218A 公开(公告)日: 2009-01-21
发明(设计)人: 卡伦·杰维斯;保拉·巴纳德 申请(专利权)人: 维拉纳帝弗公司
主分类号: A61K38/21 分类号: A61K38/21;A61P31/16
代理公司: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晓东;顾晋伟
地址: 瑞典*** 国省代码: 瑞典;SE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干扰素 组合 用于 治疗 禽流感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物,其用于治疗人中的禽正粘病毒感染,更具 体地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最具体地甲型流感病毒H5(包括 H5N1)、H7和H9(通常称作“禽流行性感冒”或“禽流感”)亚型。

背景技术

禽流感H5N1,作为禽流感而被公知的流感病毒株,在1961年其 首先在南非的鸟中被分离到。野生鸟是所述病毒的天然宿主,该病毒在 全世界的鸟类中流行。禽流感H5N1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并且对驯养家禽 具有致死性。H5N1是已知感染禽类的流感病毒15种亚型中的一种,然 而,先前已有实例表明某些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株“跨过”物种障碍并引 起人的感染。最近已发现禽流感甲型病毒亚型H5(H5N1)、H7和H9 引起人的感染。

自从2003年1月以来,H5N1的爆发已在全世界几个国家中引起 发生禽类和人感染。这种H5N1亚型的感染首先在泰国和越南被检测到; 从2003年12月30日至2004年3月17日,在泰国报道了12例确诊人 感染禽流感H5N1的病例并且在越南确诊了23例,由此导致共23人死 亡。此外,自从2004年1月以来,在越南、泰国、柬埔寨、中国、印 度尼西亚、以及最近在土耳其和伊拉克已有161人感染了H5N1。这些 病例中的86例已死亡(来源:WHO)。

人感染与亚洲国家中家禽饲养场中的大规模流行相一致,据报道 死亡率接近100%死亡率。现已认为H5N1流感病毒在亚洲家禽中地方 性流行,并且不太可能被根除(综述见Moscona,2004; http://www.who.int/csr/disease/influenza/H5N1-9reduit.pdf)。最近注意 到H5N1流感已从东南亚扩散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罗 马尼亚和土耳其。

清楚地是,饲养动物时相互之间以及与人之间保持近距离的饲养 方式是物种交叉感染的起因。为控制任何爆发,有必要宰杀几千只鸡以 消除所述病毒的来源。在观察到传给人的地方,所述病毒主要是从禽类 传染给人,只注意到极少的人对人传染(Shortridge et al,1998)。

病毒的重排和传播

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并分为3种类型:甲、乙和丙。甲型和乙 型流感病毒颗粒包含可分为8个线性区段的负义单链RNA的基因组。 两种不同流感病毒对单一宿主的共感染可导致产生具有源于每种亲代 病毒的基因组片段新组合的‘重排’后代病毒(评述见Baigent and McCauley,2003)。

流感甲型病毒是造成最近4次重度人呼吸道疾病大流行的原因。 流感甲型病毒可根据它们的表面蛋白质、即血细胞凝集素(HA或H) 和神经氨酸酶(NA或N)被分为不同的亚型。有14种已知的H亚型 和9种已知的N亚型。在禽类中已发现所有的H亚型,然而仅有3种 H亚型(H1、H2和H3)和2种N亚型(N1和N2)已经报道通常在 人中传播(评述见Baigent and McCauley,2003)。

流感在人类中的季节性流行与在称为‘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的过程中血细胞凝集素和神经氨酸酶蛋白质的抗原性位点中的氨 基酸变化有关。主要大流行与被称为‘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的通过重排将源于动物流感病毒的新血细胞凝集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 引入目前流行的人病毒的遗传背景中有关。

将来自1997年爆发期间在香港饲养场和禽类市场的鹅、鸭和鸡的 H5N1分离株与人分离株进行比较并证明了其在鹅、猪、大鼠和小鼠中 复制(Shortridge et al,1998)。对于小鼠或者猪没有观察到动物与动物 之间的传播。因为猪(pig)能够接受禽、人和猪(swine)的流感类型, 所以它们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发生抗原性转变的潜在“混合器(mixing vessel)”,这可让病毒获得人流感类型基因从而允许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Baigent and McCauley,2003)。然而,最近的爆发已提供了明确的指 示,一些禽流感病毒具有直接感染人的潜力而无需猪中间媒介作为混合 器(Suarez et al,199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拉纳帝弗公司,未经维拉纳帝弗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40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