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丙烷制备丙烯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4011.0 | 申请日: | 2006-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5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S·克罗内;O·马赫哈默;G-P·申德勒;F·博格迈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福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5/327 | 分类号: | C07C5/327;C07C7/11;C07C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林柏楠;刘金辉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烷 制备 丙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丙烷制备丙烯的方法。
在工业规模上,丙烯通过丙烷脱氢获得。
在被称为UOP-oleflex的方法中,为了使丙烷脱氢成为丙烯,将包含 丙烷的气态进料物流预热到600-700℃并且在移动麻脱氢反应器内在包含 载于氧化铝上的铂的催化剂上氢化,获得主要包含丙烷、丙烯和氢气的产 物气体物流。另外,产物气体物流中还存在裂化形成的低沸点烃(甲烷、 乙烷、乙烯)和少量的高沸点馏分(C4+烃)。冷却产物气体混合物并且以 多个阶段压缩。然后,通过在“冷箱”中冷凝将C2和C3烃以及高沸点馏 分从在氢化中形成的氢气和甲烷中分离。接着通过蒸馏在第一塔中除去C2烃和剩余的甲烷,并在第二蒸馏塔中将C3烃物流分离为具有高纯度的丙烯 馏分和也包含C4+烃的丙烷馏分,从而分离液态烃冷凝物。
该方法的缺点是冷箱冷凝造成了C3烃损耗。归因于脱氢中形成的大量 氢气和相平衡,较大数量的C3烃也伴随氢气/甲烷废气排放,除非冷凝在 非常低的温度下进行。因而,必须在从-20℃到-60℃的温度下操作以限制 随氢气/甲烷废气物流排放的C3烃损耗。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丙烷脱氢为丙烯的方法。
所述目的通过一种由丙烷制备丙烯的方法实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一种包含丙烷的进料气体物流a;
B)将包含丙烷、如果合适的话含氧气体物流和如果合适的话蒸汽的 进料气体物流a送入脱氢区域并且使丙烷脱氢为丙烯,获得包含丙烷、丙 烯、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蒸汽、如果合适的话氢气 和如果合适的话氧气的产物气体物流b;
C)产物气体物流b进行冷却,如果合适的话压缩,并且通过冷凝除 去蒸汽以获得贫化蒸汽的产物气体物流c;
D)产物气体物流c在第一吸收区域与能选择性吸收丙烯的选择性、 惰性吸收剂接触,获得主要负载丙烯的吸收剂物流d1和包含丙烷、丙烯、 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如果合适的话氢气和如果合适 的话氧气的气体物流d2;
E)如果合适的话,吸收剂物流d1在第一解吸区解压至较低压力, 获得主要负载丙烯的吸收剂物流e1和包含丙烯的气体物流e2,并且将气 体物流e2再循环进入第一吸收区域,
F)从主要负载丙烯的吸收剂物流d1或e1中,在至少一个第二解吸 区中通过解压、加热和/或汽提吸收剂物流d1或e1,释放包含丙烯的气体 物流f1并且回收选择性吸收剂。
在该方法的第一步骤A中,提供包含丙烷的进料气体物流。该物流通 常包含至少80体积%的丙烷,优选90体积%丙烷。另外,含丙烷的进料 气体物流a一般还包含丁烷(正丁烷、异丁烷)。含丙烷的进料气体物流 的基本组成描述于DE-A 102 46 119和DE-A102 45 585中。一般地,含丙 烷的进料气体物流由液化石油气(LPG)获得。
在工艺步骤B中,包含丙烷的气体进料物流被送入脱氢区中并且进行 常规的催化脱氢。在该工艺步骤中,丙烷在脱氢反应器内于脱氢活性催化 剂上部分脱氢以提供丙烯。另外,获得氢气和少量的甲烷、乙烷、乙烯和 C4+烃(正丁烷、异丁烷、丁烯、丁二烯)。在丙烷催化脱氢的气体产物混 合物中一般还获得少量的碳氧化物(CO、CO2)、尤其是CO2、蒸汽和如 果合适的话惰性气体。脱氢的产物气体物流通常包含蒸汽,这些蒸汽是已 经被加入脱氢气体混合物的和/或在氧存在下进行脱氢(氧化或非氧化性 的)的情况下在脱氢过程中形成的。当脱氢在氧存在下进行时,在送入含 氧气体物流下将惰性气体(氮气)引入脱氢区,前提条件是不送入纯氧。 在送入含氧气体的情况下,其氧含量一般为至少40体积%,优选至少80 体积%,更优选至少90体积%。特别是送入氧含量>99%的工业纯氧,以 防止产物气体混合物中的惰性气体比例过高。另外,产物气体混合物中存 在未转化的丙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福股份公司,未经巴斯福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40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滑动便携式终端
- 下一篇:触摸式微电脑智能家用燃气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