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前部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3576.7 | 申请日: | 2006-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1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圆山裕人;关一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段斌;张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部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件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一些车辆前部件结构中,在支撑散热器两侧的散热器支架侧件上设置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外突出的突出部分,前保险杠加强件通过防撞箱附接到突出部分的车辆前侧上,且前纵梁耦联到突出部分的车辆后侧。在轻度碰撞时,碰撞载荷通过前保险杠加强件和防撞箱吸收(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2001-219869号)。
在上述的车辆前部件结构中,支撑散热器的上部的散热器支架顶件具有不能充分地接收碰撞载荷的结构,且在车辆前部的上部分中不存在接收碰撞载荷的构件。因此,作用在车辆前部件上的碰撞载荷的分布在前保险杠加强件等所处的车辆前部的下部分中被偏置,进而有损于在正面碰撞时车辆前部中的载荷均匀性。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形,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碰撞时甚至是在车辆前部的上部分中都能够接收碰撞载荷的车辆前部件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前部件结构,包括:散热器支架顶件,所述散热器支架顶件在车辆前部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辆上框架构件,所述车辆上框架构件耦联到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部且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围板上构件,并且所述车辆上框架构件相对于所述散热器支架顶件位于车辆的更后方;以及,发动机罩框架,所述发动机罩框架构成发动机罩框架构件的一部分,所述发动机罩框架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发动机罩框架设置在所述散热器支架顶件和车辆上框架构件之间而使得至少一部分前端面面向所述散热器支架顶件且至少一部分后端面面向所述车辆上框架构件。
依据上述的车辆前部部件结构,在车辆的正面碰撞中,碰撞载荷通过发动机罩框架从散热器支架顶件传递到车辆上框架构件。然后,碰撞载荷从车辆上框架构件传递到围板上构件并进一步传递到车辆的后方。因此,施加到车辆上部分的碰撞载荷可有效地传递到车辆的后方。进一步地,在通过操作发动机罩来打开发动机室的情形下,发动机罩框架与发动机罩一起运动到车辆的上侧,使得发动机罩框架不会阻碍对发动机等的维修。发动机罩框架的整个前端面可面向散热器支架顶件,而发动机罩框架的整个后端面可面向车辆上框架构件。与一部分前端面面向散热器支架顶件且一部分后端面面向车辆上框架构件的模式相比,在这种情形下能够更可靠地传递碰撞载荷。在依据本发明的发动机罩框架的端面的构思中,不仅包括在所有端面上都存在有材料(例如端面由实心构件形成)的模式、还包括并非所有端面上都存在有材料(例如端面由H形或C形钢形成以及端面由例如管子的中空构件形成)的模式。因此,在发动机罩框架中存在面向散热器支架上部件和车辆上框架构件的材料就足够了。
在依据本发明的车辆前部件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使用任意构件作为通过发动机罩框架来接收碰撞载荷的车辆上框架构件,只要该构件以预定的强度耦联到围板上构件即可。例如,车辆上框架构可以是在风挡的下端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车颈(cowl),或者可以是悬架支撑罩(suspension tower)。依据这些实施方式,碰撞载荷通过发动机罩框架从散热器支架顶件传递到车颈或悬架支撑罩,使得施加到车辆上部分的碰撞载荷可以有效地传递到车辆的后方。车辆上框架构件可以是隔开发动机室和驾驶室的前围板(dash panel)。
在车辆上框架构件是悬架支撑罩的情形下,载荷传递构件可设置在所述悬架支撑罩和在风挡下端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车颈之间。如果散热器支架顶件和车颈之间的距离加长,则设置在散热器支架顶件和车颈之间的构件的长度得以增加,从而增加了形成弯矩的可能性。如果在构件中产生了弯矩,则碰撞载荷的传递效率变差。依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发动机罩框架中传递的碰撞载荷通过悬架支撑罩、并且进一步通过载荷传递构件传递到车颈。由此,与发动机罩框架设置在散热器支架顶件和车颈之间的情形相比,发动机罩框架可得以缩短,从而抑制弯矩的产生以由此有效地把碰撞载荷传递到车辆的后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35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