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业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0680003506.1 | 申请日: | 2006-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5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安藤豪修;横尾勝实;伊东进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小松优特力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2F9/16 | 分类号: | E02F9/16;E02F9/18;B62D21/18;B62D25/20;B60K15/06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业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液压挖掘机之类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液压挖掘机中,如图13(a)所示的发动机101或动力源如图13(b)所示地设置在操作者座椅102紧接的下方。在这种情况下,燃料箱103设置在操作者座椅102的前方的前底板102u的一个侧部。向上凸出的凸出的底板部分102ul形成为与前底板102u是连续的,以覆盖燃料箱103。
操作油箱104设置在操作者座椅102侧面处的液压泵上,如图13(b)所示,且使操作油箱104和操作者座椅102成一直线。消声器105设置在风扇f、散热器ra等等的下方,如图13(a)所示。此外,空气滤清器ac设置在发动机101的后面。
如图13(a)所示,在操作者座椅102前方前底板102u的下方是转动电动机sm、阀va、电池106等等,它们都是并排地设置的。
专利文献1揭示了一种结构,其中燃料箱设置在作业机器通过使用大致圆盘形的转动框架而设置在操作者座椅的一个侧部处的区域中。
此外,专利文献2揭示了一种结构,其中燃料箱ft设置在操作者座椅后面并用带子ftb(如图14所示)紧固和固定至周壁(未示出)的后部,这是与本发明有关的第二示范性现有技术。
此外,专利文献3揭示了一种结构,其中燃料箱设置在平衡配重的顶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公报第9-228417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公报第6-108494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公报第2002-13851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传统液压挖掘机中,形成凸出的底板部分102ul,如图13(b)所示,以覆盖与前底板102u并排设置的燃料箱103。
这限制了前底板102u的面积,从而使用于操作者脚的面积变窄且搁放脚的地方受到限制。因此,传统的液压挖掘机狭窄的操作空间不利地影响它们的可操作性和内部舒适度。
专利文献1中所揭示的燃料箱布置要求一种防止用于操作作业机器的气缸等等与燃料箱之间产生干扰的设计。这降低了设计的自由度。此外,由于燃料箱设置在作业车辆的一个侧部,所以障碍物等等可能会与燃料箱接触。
根据专利文献2,如图14所示的采用带子ftb的固定燃料箱ft的方法需要带子ftb制成将硫化橡胶粘着到用不锈钢板制成的带子上。这导致成本上升。同样,该方法导致燃料箱与周壁的后部之间形成不必要的空隙。因此,这减少了在需要紧凑设计的诸如小型液压挖掘机之类的作业车辆内部安装其他装置可用的安装空间。
当燃料箱如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那样设置在平衡配重的顶上时,燃料箱可能会在坐在操作者座椅上的操作者查看后方时阻挡操作者的后视野。此外,燃料箱离开地面的高度增加会降低作业车辆的稳定性,在小型液压挖掘机或类似机械的情况中尤其是如此。
此外,在参照图13描述的示范性传统液压挖掘机中,附连有发动机101、燃料箱103、操作油箱104等等的回转框架的面积大于其上安装有顶篷驾驶台或驾驶舱的倾斜底板的面积。因此,底板需要使底板能向上倾斜以供维护和检查所有的内部装置(例如燃料箱103和操作油箱104)的结构。还有,底板应是允许另一专用的盖子打开的结构。
特别是,即便在其底板上安装有驾驶室的1.5吨的小型液压挖掘机必需满足以下条件:液压挖掘机应能通过狭窄如1m那样的空间,且液压挖掘机的后部应能以其短尾在受限的区域中转动。这使得供进入和走出倾斜底板上的驾驶室的开口的宽度尺寸很难满足标准的尺寸。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它设计成即便是小型机器的类型,操作空间也是足够的,内部舒适度得到改善,驾驶室门道的宽度尺寸可以有保证,而且,燃料箱易于附连或拆卸,整个结构的成本不高,操作空间可以增加,并可保证令人满意的维护。
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小松优特力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小松优特力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35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