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方格簇取茧盘无效
申请号: | 200620200981.5 | 申请日: | 200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33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覃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覃德斌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希 |
地址: | 546300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格 簇取茧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在蚕业生产中用于将蚕茧方便、快速地从方格簇中取出的方格簇取茧盘。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蚕业生产中普遍采用方格簇结蚕,而要将蚕茧从方格簇中取出则采用手工方式一个一个地从方格簇中摘除,劳动效率极低,浪费了大量的人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既大幅度提高摘茧效率,达到省工省时目的,又保证蚕茧质量,还可减少方格簇损伤的方格簇取茧盘。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这样:具有至少两个相联凸起的顶茧柱,其顶茧柱的大小与方格簇的大小相适应,使用时,将顶茧柱从方格簇的一面推进方格簇,顶茧柱的顶面就将蚕茧从方格簇的另一面顶出,顶茧柱的数量越多,一次顶出蚕茧的数量也越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既大幅度提高摘茧效率,达到省工省时目的,又保证蚕茧质量,还可减少方格簇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方格簇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顶茧柱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顶茧柱2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顶茧柱2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顶茧柱2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对准方格簇时的示意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推入方格簇时的示意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将蚕茧4推出方格簇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具有至少两个相联凸起的顶茧柱2,其顶茧柱的大小与方格簇的大小相适应
顶茧柱2截面是圆形、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多边形、棱形之一种,如附图(3、4、5、6)所示。
顶茧柱2的顶面为斜面,如附图(3、4、5、6)所示。
顶茧柱2的顶面为至少两个相交的斜面,附图3是顶茧柱2顶面为五个斜面相交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顶茧柱2是固定在底板1上。
顶茧柱2的方向可以象附图1所示的结构,所有的顶茧柱2朝向相同;顶茧柱2的朝向也可以采用每排朝向不同、每个朝向不同等交错方式。
顶茧柱的柱体可以为锥状,以减少顶茧过程中浮丝的阻力,从而减少顶茧时浮丝对簇片的拉扯,有效地减少簇片的损伤,将顶茧柱上部设计为斜面,是为了顶茧时使茧的一端先被顶出,有效地分散顶茧阻力,使整个蚕茧逐渐被顶出,避免对茧的损伤,使蚕茧质量与手工取茧相同。
顶茧柱顶茧的工作原理是:将方格簇3对准取茧盘,如附图7所示,手持已结茧的方格簇3往下压时,顶茧柱2的锥顶将附着在方格簇3及蚕茧周围的部分浮丝分开,然后,顶茧柱的斜面上部与蚕茧4的一端接触,先将茧的一端顶出方格簇,如附图8所示,最后逐渐将整个茧顶出,如附图9所示。
采用本实用新型对一个162孔的方格簇取茧,假设每孔中都结有茧,那么使用本实用新型摘茧可一次摘茧162个,比手工摘茧提高效率162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覃德斌,未经覃德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2009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