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导管固定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5523.0 | 申请日: | 200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42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邹东兴;温政康;李昌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千鸿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02 | 分类号: | H05K7/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热结构,尤其是涉及热导管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热导管的技术普遍运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热导管为低压的封闭金属管,内含适量的导热流体例如纯水或丙酮等,其内壁可供导热流体附着并利用毛细作用而向热源移动。由于热导管内为低压状态,当热导管一端受热后,导热流体容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入管内空间,当蒸气处于热导管温度低的位置时,导热流体会发生冷凝回到液态,热导管内为极为狭小的空间,冷凝的导热流体可利用毛细现象回流至热导管受热的一端,经过不断循环可有效达到导热的目的。
综上所述,热导管为管状结构,难以与一般电子装置相接合,目前多以基座作为热交换界面,该基座为良导热体,能将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有效传导至热导管,进而达到散热的效果。已知有一种基座与热导管的连接方式,该基座设有可让热导管横躺置入的长形凹槽,并用锡料将两者焊固或外加固定件固定;由于凹槽与热导管间空间狭小,若以锡料焊固则不易控制锡料用量,容易发生锡料外溢或不足等问题,而使用固定件固定的方式,由于基座与热导管接触面狭小,使两者间导热速率受到限制。已知有另一种基座与热导管的连接方式,该基座设有可容纳热导管插入的小孔,但是,因为热导管的插入端会突出于基座底部,利用磨合的方式去除突出,此时热导管与基座为垂直关系,大幅增加了热导管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可加速散热效率;热导管为极细的中空管,若利用磨合的方式达到基座底端平整,容易造成热导管的破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热导管能稳定固接于基座上,有效发挥散热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热导管固定结构包括:热导管,其末端为尖状;以及基座,为良导热体,该基座设有耦合部,耦合部为平底容置空间,可容纳热导管插设并形成紧密配合,基座与热导管利用焊料将彼此焊固。
由此,因为基座设有可容纳热导管插入的耦合部,并利用焊料焊固使热导管与基座形成紧密结合,既可以防止热导管倾倒,又可提高基座与热导管间的导热效率,从而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另外,该热导管还能与一个以上散热鳍片相接合,由此可大幅增加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导管固定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导管固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导管固定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以及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导管固定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及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导管固定结构外观图及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含基座10与热导管20。基座10为良导热体,其材质可以是铝质、铜质或石墨等,该基座10装设于电子装置上,设有一个以上的耦合部11,耦合部11设于基座10表面,形成有座槽,耦合部11为平底的容置空间,每个耦合部11可容纳热导管20插接并形成紧密配合,而热导管20的末端为尖状。在进行热导管20装设时,先将焊料30置于耦合部11内,再插设热导管20,该焊料30可为锡料,此为前置准备工作,由于耦合部11为平底容置空间,当插设热导管尖端21后,仍有可放置焊料30的多余空间。待三者准备完成后,加热基座10达到焊料30融化的温度,液态的焊料30可均匀附着于耦合部内壁111与热导管尖端21,由于热导管20与耦合部11为分开的两个对象,两者间仍有空气层存在,而液态的焊料30能利用毛细现象完全填补耦合部内壁111与热导管尖端21之间的空隙,当温度下降使焊料30固化后,热导管20与基座10形成紧密结合,可视为同一对象。通过热导管20与基座10的紧密结合,当基座10受到来自电子装置的热时,可直接传导至热导管20,进而将热散失,达到散热功能。此外,由于热导管20竖立于基座10上,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加,可以加速散热效率。
请参照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热导管固定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如图所示:若基座10具有足够厚度,耦合部11则取适当深度深设于基座10内,形成凹槽。热导管20也可插设于此耦合部11内形成紧密配合,热导管20与基座10间利用焊料30将彼此焊固为一体,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千鸿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千鸿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55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照明圆管型外科手术装订仪
- 下一篇:烟污净化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