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自动充气水上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5024.1 | 申请日: | 200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67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梁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洪 |
主分类号: | B63C9/18 | 分类号: | B63C9/18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雪波 |
地址: | 31504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自动 充气 水上 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上救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自动充气水上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水上浮力救生装置一般由气体发生器、充气气囊及促使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向充气气囊充气的触发机构组成。气体发生器产气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采用压缩空气的、气泵充气的、还有采用液化气(如煤气),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混合反应产生气体。具体可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00236969.6,公开了一种《水上活动》(CN2498072Y);又可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01279473.2,公开了一种《一种救生装置》(CN2522340Y);再可参考中国发明申请公开:03117100.1,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便携式水上救生气囊》(CN1548339A);上述现有技术一定程度上都能达到救生目的,但是用化学物质来产生气体,不利于环保,而且上述设计结构上也过于复杂,生产成本过高,再则,体积比较大,携带时不是很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的便携式自动充气水上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便携式自动充气水上救生装置,包括
一能充气膨胀的气囊,
一气体发生器,
一能触发气体发生器向气囊供气的触发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供气端面上放气用的拉盖及一端与拉盖连接、另一端连接于前述气囊内壁的拉绳。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气体发生器设于气囊内,所述的气囊为背心式、胸带式、腰带式或手腕式。
作为另一种改进,该装置还包括一护盖,未充气时,所述的气囊位于该护盖内,该护盖端口与前述的气体发生器进气端口上且卡接,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护盖端口设有一环形卡紧部,对应地,所述的气体发生器端口设有一与前述卡紧部卡接的阶梯状环形凹槽。所述的气囊通过一弹性的密封圈连接于所述气体发生器对应的环形凹槽里。
考虑到拉力过猛时,破坏气囊的密封性,损坏整个救生装置的可能性,该装置还包括一由位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供气端面靠近拉盖的保险扣及保险绳组成的保险机构,保险绳一端与保险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拉绳一同连接于前述气囊内壁上,并且,保险绳的长度大于所述拉绳的长度。
所述的气体发生器上设有一具有单向阀的充气接口。所述的充气接口位于气体发生器供气端面上。充气接口也可以设置在气体发生器的其他部位,但设置在气体发生器供气端面上的优点是加工方便且外观上不受任何影响。
所述气体发生器采用压缩的液态煤气,环保方便。
所述气囊外侧设有一拉束,拉束的末端连接有一个握球,便于遇险时能方便迅速地启动触发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拉盖与拉绳配合的触发机构,一拉就实现充气自救,操作简单,同时结构简单,整体小巧,形式多样,可做成背心式、胸带式、腰带式或手腕式,也可以做成带有护盖的罐装式。携带亦方便,也便于生产和加工,可适用于自救及水下物品的打捞;保险机构的设置,增加了保险绳的反向阻力,防止拉力过猛时,破坏气囊的密封性,损坏整个救生装置;护盖外侧拉束和握球的设置便于遇险时能方便迅速地启动触发机构;采用压缩的液化气避免了采用化学物质带来的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1分解立体图。
图5为拉开拉盖后气囊充气后的使用状态图。
图6为实施例2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部放大图。
图9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参考图1至图5,本实施例中的便携式自动充气水上救生装置包括能充气膨胀的气囊3、气体发生器2、护盖1、保险机构及能触发气体发生器2向气囊3供气的触发机构。
气囊3外侧设有一拉束5,拉束5的末端连接有一个握球6。未充气时,气囊3位于护盖1内,护盖1端口设有一环形卡紧部11,对应地,气体发生器1端口设有一与卡紧部11卡接配合的阶梯状环形凹槽21,护盖1端口与气体发生器1进气端口通过卡紧部11和凹槽21卡接。
气囊3通过一弹性的密封圈31连接于气体发生器2对应的环形凹槽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洪,未经梁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50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硅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处理表单标记的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