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滤波器输入输出调节式耦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2677.4 | 申请日: | 200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3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南;杨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04 | 分类号: | H01P5/04;H01P1/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74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滤波器 输入输出 调节 耦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波器输入输出调节式耦合装置。
背景技术
腔体滤波器是一种无源器件,它能在通信系统中滤除没用的干扰信号,保证工作频率范围内信号正常工作,并以最小的损耗通过。该滤波器是通过分布参数原理设计,通过机械结构来实现其性能指标。传统的腔体滤波器的输入输出耦合装置是通过导线将接插件焊接在谐振杆上(见图1)或者直接接地(见图2)构成,其中,导线是镀银铜丝,谐振腔体表面镀银,盖板镀银,谐振杆镀银或者采用介质谐振器。这种结构的输入输出耦合装置,一旦结构定性,则无法改变其形状,相对于滤波器的分布参数,也就无法改变其输入输出耦合的强弱,当滤波器要实现频率可调时,由于其中电磁场随之改变,滤波器的性能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优化、滤波器输入输出耦合强弱可调的调节式滤波器输入输出耦合装置,使其能在滤波器频率可调过程中保证滤波器性能不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调节式滤波器输入输出耦合装置,包括位于滤波器腔体侧壁上的接插件,安装于滤波器腔体内最靠近接插件的谐振杆,上述接插件与谐振杆之间用导线连接,其特征是所述谐振杆为金属空心杆,在金属空心杆内插入调谐杆。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空心杆内表面与调谐杆外表面之间可以设有间隙。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空心杆内表面与调谐杆外表面之间也可以短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空心杆内可以套有一层绝缘材料制成的介质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调谐杆为金属螺杆,它的一端可以以螺纹方式固定在滤波器腔体底面,另一端伸入金属空心杆内。
上述调谐杆的一端还可以以螺纹方式固定在滤波器的盖板上,另一端伸入金属空心杆内。
本实用新型由于其输入输出耦合的强弱可以调节,不会影响到滤波器的滤波性能,反而能够改善因为装配误差对滤波器造成的性能影响,并且还可应用于可调滤波器,保证了滤波器在很大频率范围内实现频率可调而滤波器性能不变。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所有的腔体滤波器,包括带通、带阻滤波器,金属谐振腔体滤波器和介质谐振腔体滤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滤波器的一种输入输出耦合装置立体图。
图2是传统滤波器的另一种输入输出耦合装置立体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2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例3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3,本实施例由位于滤波器腔体1侧壁上的接插件3和安装于滤波器腔体内底面最靠近接插件3的谐振杆2以及调谐杆4组成。上述接插件3与谐振杆2之间用导线5连接。所述谐振杆2为金属空心杆,该金属空心杆内套有一层用聚四氟乙烯或高介电常数陶瓷等材料制成的介质环6。金属空心杆粘结在介质环6上。所述调谐杆4为金属螺杆,它的一端以螺纹方式固定在滤波器腔体1底面,另一端伸入谐振杆2内。介质环6内表面与调谐杆4外表面之间设有间隙。
本实施例的金属空心杆与调谐杆4之间的空气和介质环6作为介质构成电容装置,通过调节位于滤波器腔体1底面的调谐杆4来调节耦合强度,实现了输入输出耦合强度的可调性。
实施例2:参见图4,本实施例由位于滤波器腔体1侧壁上的接插件3和安装于滤波器腔体内底面最靠近接插件3的谐振杆2以及调谐杆4组成。上述接插件3与谐振杆2之间用导线5连接。所述谐振杆2为金属空心杆。所述调谐杆4为金属螺杆,它的一端以螺纹方式固定在位于滤波器腔体上的盖板中,另一端伸入谐振杆2内。金属空心杆内表面与调谐杆4外表面之间设有间隙。
本实施例的谐振杆2与调谐杆4之间的空气作为介质构成电容装置,通过调节位于滤波器腔体上盖板中的调谐杆4来调节耦合强度,实现了输入输出耦合强度的可调性。
实施例3:参见图5,本实施例由位于滤波器腔体1侧壁上的接插件3和安装于滤波器腔体内底面靠近接插件3的谐振杆2以及调谐杆4组成。上述接插件3与谐振杆2之间用导线5连接。所述谐振杆2为金属空心杆。所述调谐杆4为金属螺杆,它的一端以螺纹方式固定在滤波器腔体1底面,另一端伸入谐振杆2内,并从谐振杆2另一端伸出。金属空心杆内表面与调谐杆4外表面之间接触。
本实施例的谐振杆2与调谐杆4之间短路,调谐杆4构成探针结构,通过调节调谐杆4伸出谐振杆2的长短来调节耦合强度,实现了输入输出耦合强度的可调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26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