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囊式防逆流吸氧胃管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2360.0 | 申请日: | 200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15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其国;王明华;蔡斌;郭世刚;王吉敏;谢优丽;唐国清;任道梅;齐海燕;姚红;唐玉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其国 |
主分类号: | A61M39/00 | 分类号: | A61M39/00;A61M25/00;A61M16/00 |
代理公司: | 襄樊市开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静月 |
地址: | 441200湖北省枣***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逆流 吸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气囊式防逆流吸氧胃管。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胃管为一根半透明色1米左右的硅橡胶管,存在的不足是:开口端是敞开的,容易被污染;在使用过程中胃管进入病人体内的深度医生不知道;插入患者胃部后用胶布固定在鼻尖及鼻翼上,病人翻身或不配合时胃管容易脱出,反复插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插入端附着在胃黏膜上,容易造成胃黏膜损害;患者进食后留置在胃中的食物容易沿胃管体外壁回流,易误吸造成吸入性肺炎。鼻饲病人需要同时吸氧时,双侧鼻孔均有管道,不利于呼吸道畅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防止胃管脱出、并且能有效的防止患者胃中留置食物沿胃管体外壁回流、鼻饲吸氧从同一管道进入的气囊式防逆流吸氧胃管。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气囊式防逆流吸氧胃管,管体内包括防脱球囊气体通道、防逆流球囊气体通道、氧气通道、食物通道四腔,食物通道上端为开口端,下端为插入端;管体上与贲门对应处有防脱球囊和防逆流球囊,一单向活塞通过防脱球囊气体通道与防脱球囊相连通;另一单向活塞通过防逆流球囊气体通道与防逆流球囊相连通;开口端下部有氧气管与氧气通道相连通,氧气通道上与呼吸道对应处有氧气侧孔。
所说的氧气管的顶端有氧气管盖。
所说的插入端的管壁上分布有侧孔。
所说的管体外标注有表明离插入端顶端的距离的刻度标记。
所说的开口端的开口上有盖。
使用时,将插入端从鼻腔插入胃内约50cm标记后,从单向活塞口通过防脱球囊气体通道先给防脱球囊注气,使之膨胀,轻轻向外拉动,使防脱球囊与贲门闭合,胃管不易脱出,保证插入端在胃中的活动空间;再从另一单向活塞口通过防逆流球囊气体通道给防逆流球囊注气,使之膨胀卡在贲门中,起到了对食物回流密封的作用;吸氧时,将氧气管与氧气发生装置相连,进行吸氧;食物通道保持其原有功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该气囊式防逆流吸氧胃管,防脱球囊和防逆流球囊充气后能防止胃管脱出,保证插入端在胃中的活动空间,确保胃黏膜不受损害,并有能防逆流作用;开口端有盖,可防止污物、细菌进入胃内;其上连有氧气通道,鼻饲吸氧从同一管道进入,减少病人痛苦。在胃管前端加上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使胃管插入深度容易掌握,同时可根据测量的长度(病人发际到剑突的距离)调整胃管的深度并加以固定。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提供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详述。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管体2内由防脱球囊气体通道5、防逆流球囊气体通道8、氧气通道11、食物通道15四腔组成。食物通道15一端为插入端1,另一端为开口端3。管体2上有防脱球囊7和防逆流球囊10,防脱球囊7和防逆流球囊10设置在管体插入胃内时与贲门对应处。插入端1的管壁上分布有多个侧孔16。开口端3的开口上有盖4。开口端3下部有一单向活塞6通过防脱球囊气体通道5与防脱球囊7相连通,另一单向活塞9通过防逆流球囊气体通道8与防逆流球囊10相连通。开口端下部有氧气管11与氧气通道13相连通,氧气管11连接处下方的氧气通道13上有氧气侧孔14。其氧气管11的顶端有氧气盖12。在管体2的前端加上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标记17,表明距插入端顶端的距离,如图中所示25厘米、50厘米处的标记,以了解管体插入胃内的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其国,未经刘其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23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