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井下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8571.7 | 申请日: | 200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57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崔彦立;许云春;唐海兵;李军;张玉森;赵春余;李丽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春余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11 |
代理公司: | 锦州辽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12510***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井下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用于油气田改造和采油作业,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井下控制器。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常用油管传输射孔,射孔后起出全部射孔管柱,然后再下入生产管柱。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需要对射孔后的油气井进行循环洗井、压井处理,同时一些井还要在起管过程中进行灌液施工,以防井喷造成环境污染和事故的发生。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外来液体进入油气井造成油气层的二次污染,同时也增加了作业工程量和作业施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不压井状态下使用一次管柱即可完成新井射孔、老井补孔,完成后可直接进入投产,且结构简单,可控性好,可避免外来液体对油气层的二次污染,同时降低作业工程量和作业施工成本的多功能井下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封泵器,所述的封泵器是由封泵器筒体、连接在封泵器筒体上端的上接头以及设在封泵器筒体内的活门座和活门总成构成,在封泵器下端连接有螺旋式气锚,其特征是:在封泵器内插装有阶梯状芯管,芯管内孔为射孔通道。
上述的多功能井下控制器,在螺旋式气锚内设有清洁丝,以增强螺旋式气锚油气分离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结构简单、合理;2、可控性好、动作灵活、密封可靠;3、作业全部在不压井状态下完成,不仅拒绝了外来液体对油气层的二次污染,同时也提高了作业施工的安全与环保要求;4、使用该多功能井下控制器可至少减少两次起下管柱的工作量,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作业工程量和油气田作业施工成本的投入。综上所述,油气田在新井射孔、老井补孔后投产施工过程中使用该多功能井下控制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缩短了施工周期,大大降低了油气井的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油气井的生产效率,也大大地减少了作业施工对环境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活门关闭时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1-封泵器,2-活门总成,201-活门,202-小支架,203-销轴,204-扭簧,205-连接板,3-芯管,4-上接头,5-活门座,6-封泵器筒体,7-射孔通道,8-管箍,9-油管,10-螺旋式气锚,11-气锚接头,12-内管,1201-油孔,13-外管,14-螺旋叶片,15-清洁丝,16-固定型井口封井器,17-油管,18-接头,19-管箍,20-油管,21-射孔弹,22-起爆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该多功能井下控制器包括一个封泵器1,所述的封泵器是由封泵器筒体6、通过螺纹连接在封泵器筒体6上端的带有阶梯状内孔的上接头4以及设在封泵器筒体6内的活门座5和活门总成2构成,所述的活门座5通过上接头4的下端面固定在封泵器筒体6内的阶梯上,活门总成2固定安装在活门座5下端面。所述的活门总成2是由对称固定在活门座5上的小支架202,横穿在小支架202上的销轴203,对称套装在销轴203上且位于两个小支架202之间的连接板205以及套在两个连接板205之间的销轴203上的扭簧204和活门201构成,所述的活门201与两个连接板205相固接。在封泵器1内插装有外缘为阶梯状的芯管3,芯管3上部的阶梯卡在上接头4内孔中部的阶梯上,芯管3内孔为射孔通道7。在封泵器1下端通过螺纹连接有管箍8,在管箍8下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油管9,在油管9下端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旋式气锚10,所述的螺旋式气锚10是由与油管9相连接的气锚接头11、分别连接在气锚接头11下端的外管13和内管12以及焊接在内管12外缘的螺旋叶片14构成,在外管13和内管12之间形成的环形腔内位于螺旋叶片14的间隙处放置有清洁丝15,以增强螺旋式气锚油气分离的功效。
如图3所示,工作时在上接头4上端口通过螺纹连接有油管17,在油管17上端设置固定型井口封井器16,在螺旋式气锚10下端通过接头18、管箍19和油管20连接有起爆器22和射孔弹21。在新投井、补老井射孔时,把起爆杆投下,通过射孔通道7和螺旋式气锚10点燃起爆器引爆。射孔后,用钢丝带动打捞矛,快速起出芯管3,再把捅杆接到管式泵上,下泵捅开活门,可正常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春余,未经赵春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85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雾器
- 下一篇:多路永磁操动机构智能同步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