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热回收的管式冷凝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7616.9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35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赵剑;韩晓明;刘建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冷凝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热回收式机组中的管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热回收式冷水机组可以充分利用机组的热量,在制冷的同时提供生活热水,节约机组功耗,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正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但是由于该产品在如何提供热回收水的同时保证机组运行稳定以及如何相对于普通冷水机组不增加外形尺寸方面存在技术难点,致使此类产品没有在国内市场获得广泛应用。
目前,热回收式机组中冷凝器的布置方式有两种:一是采用并联式冷凝器,二是采用串联式冷凝器。对于热回收冷水机组,采用并联式冷凝器的优点在于理论上热回收量可达冷凝负荷的100%,热回收量可根据需要设计控制。缺点在于,两个并联冷凝器之间的冷媒流量需按热回收量的变化而调节,在运行时为使机组能相对稳定运行,并实现相关运行要求所需的控制相对复杂。事实上,真正以这种方式用于热回收的并不多。采用串联式冷凝器时,前置冷凝器为热回收冷凝器,用于吸收压缩机系统高温排气的过热部分,以提供较高温度的热水;而后置冷凝器用于吸收制冷剂冷凝放热。串联式冷凝器的优点在于控制简单,但串联的冷凝器同样增加了机组的外形尺寸,使系统的管路连接复杂,增加了机组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热回收的管式冷凝器。它内置热回收装置,简化了系统的管路设计,减小了机组外形尺寸,降低了设备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
可热回收的管式冷凝器,它包括壳体和置于壳体内腔中的数多根散热铜管。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壳体内水平放置隔板将壳体内腔分为上、下两部分,两部分散热铜管串联成制冷剂回路并使各水路分开。
在上述管式冷凝器中,所述上部分散热铜管的面积占下部分散热铜管面积的20%~30%。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使压缩机排气进入冷凝器冷凝换热的同时提供少量的生活热水,制冷剂蒸汽冷凝后节流进入蒸发器。本实用新型采用整体式串联热回收冷凝器结构简化系统管路设计,在不增大机组外形尺寸的基础上降低设备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3和置于壳体3内腔中的数多根散热铜管2。壳体3内水平放置隔板1将壳体3内腔分为上、下两部分,两部分散热铜管2串联成制冷剂回路并使各水路分开。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上部分散热铜管2为热回收装置,吸收从压缩机排放过来的制冷剂中的过热热量,并提供较高温度的热水。制冷剂再流向下部分散热铜管2进行冷凝换热。起热回收作用的散热铜管2面积约占下部冷凝换热作用散热铜管2面积的20%~30%,而热回收的显热热量占冷凝热的10%左右,热回收量比例为15%。经过计算,多余的热回收面积只会增加过冷度,不会引起冷凝温度的变化,采用本实用新型既回收了过热热量,提供了生活热水,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组的制冷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76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生物限度过滤培养器
- 下一篇:改良型扶梯梯级角连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