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整体式排水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6769.1 | 申请日: | 200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96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田洪雷;刘龙玺;尹志春;龚明;马云双;丁叁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12 | 分类号: | B61D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磊 |
地址: | 26611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体 排水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排水机构,具体地应用于轨道车辆的车顶排水装置,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投入使用的轨道车辆上,结合车顶中央略向上凸起的结构,在车顶纵向两侧设置有接水槽。
当出现雨雪天气时,雨水或雪水会向车顶两侧汇集并形成流向车体前后端的水流。由于上、下车门均设置在车体的端部,当水流在车体两端直接自车顶向下自由落下时,会直接淋湿上、下车的乘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整体式排水机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设置有与接水槽连通的排水通道,排水通道垂直向下地连接在车顶每一侧的前、后任意端部,而且排水通道从车顶延伸至两侧车体端部型材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在于,将车顶汇集的水流统一地导向每一侧的前、后端部,通过排水通道将水流引导至车体底端以下,也就是将排水口设置在乘客的脚面以下,从而彻底避免雨水或雪水对乘客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设计目的,所述整体式排水机构包括沿车顶两侧边纵向设置的接水槽,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设置有与接水槽连通的排水通道。
所述的排水通道,垂直向下地连接在车顶每一侧的前、后任意端部。
如上述方案特征,由于车顶中央是略向上凸起的结构,因而落在车顶的雨水或雪水会向两侧的接水槽汇集,汇集后形成的水流则通过端部的排水通道向下流淌。
从排水通道排下的水流,不再会在车体两端直接自由落下,也就不会直接淋湿上、下车的乘客。
为提高在车顶的排水效率,进一步地改进方案是所述的排水通道设置为4个,分别连接在所述车顶的各个端部。
由于上、下车门均设置在车体的端部,为彻底地避免淋湿上、下车的乘客,所述的排水通道,从车顶延伸至两侧车体端部型材的底端。
则实际上排水通道的排水口就被设置在车体底端以下,也就是将排水口设置在乘客的脚面以下,因此排出的水流并不影响到上、下车的乘客。
为便于上述排水机构的加工和安装,所述的排水通道,是通过拉制成型而与两侧车体的端部型材形成一体式结构。
也可以将所述的接水槽,通过拉制成型而与所述车顶的边梁型材形成一体式结构。
综上内容,所述的整体式排水机构所具有的优点是:
1、车顶接水槽和端部排水通道形成顺畅的排水管路,从车顶流下的水流直接排向车下,彻底避免滴落的水流对上、下车乘客的影响。
2、车顶接水槽直接在车顶边梁型材上拉制成型,端部排水通道直接在端部型材上拉制成形,无须另外安装,简化施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现结合以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图1是所述轨道车辆整体式排水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车顶边梁型材剖面图;
图3是图1中B-B向的端部型材部面图;
其中,图中的箭头方向表示的是水流汇集和排出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车顶1,车顶端部11,接水槽2,排水通道3,车体端部型材4,车顶边梁型材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工排水机构,包括沿车顶1两侧边、纵向设置的接水槽2。
与接水槽2连通的排水通道3设置为4个,分别垂直向下地连接在车顶1每一侧的各个端部11。
排水通道3,从车顶1延伸至两侧车体端部型材4的底端。而且,排水通道3是通过拉制成型工艺,形成与两侧车体的端部型材4一体式结构。
接水槽2,也是通过拉制成型工艺,形成与车顶1的边梁型材5一体式结构。
将车顶边梁型材5与其它车顶结构部件连接为总体结构后,将车体端部型材4与其它侧墙结构形成侧墙整体部件。
然后,在车体总组装时利用电弧焊工艺将车顶接水槽2与端部排水通道3焊接形成整体式排水机构。
如图1中的箭头方向所示,落在车顶1的雨水或雪水会向两侧的接水槽2汇集,汇集后形成的水流则通过端部的排水通道3向下流淌,排水通道3的排水口就被设置在车体底端以下,因此排出的水流并不会淋湿到上、下车的乘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67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