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磨料水切割设备中的水箱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5300.6 | 申请日: | 2006-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53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阎明蜀;施金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阎明蜀 |
主分类号: | B24C5/00 | 分类号: | B24C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志武;查俊奎 |
地址: | 211000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磨料 切割 设备 中的 水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高压水切割设备中的水箱。
背景技术
超高压水切割又称水刀,它是将普通的水经过多级增压后所产生的高能量(300MPa以上)水流,通过一个专用的切割喷嘴(Φ0.1-0.35mm),以每秒近千米的速度喷射切割的切割方式。
从水质上分,超高压水切割有两种形式,一是纯水切割,其割缝约为0.1-1.1mm;其二是加磨料切割,其割缝约为0.8-1.8mm。通过在水中添加等磨料可以使其切割能力增强几倍。水切割所用的磨料为石英砂、石榴石、河砂、金刚砂等,磨料的粒径一般为40-100目。
水刀可以快速切割几乎所有材料:玻璃、橡胶,纤维、织物、钢铁、石材、塑料、钛、铬等各种有色金属、复合材料、不锈钢、钢筋混凝土、胶体、泥土。
为了减小高速水流产生的噪音,要使得从喷嘴喷出并穿过割缝的水流射入水中,所以在水切割设备中一般都有设置在工作台下的水箱,水箱中装水,其上部无盖板;工作台成框架状,被切割工件放置在工作台上。从喷嘴喷出的水流把工件切割后形成割缝,然后水流便射入水箱中。由于水流的速度很高,水箱中的水会被激起,而把工件溅湿。所以,水切割后的工件要再进行晾晒或烘干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序。若是加磨料切割,通过喷嘴进入水箱内的磨料也会被激起,而使得磨料粘附在工件上。所以还必须对工件清理磨料的工序。
上述的晾晒或烘干、清理磨料等工序不能进行连续作业,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对于一些要进行连续作业的工件或者工件不能粘接磨料的工件,不便于使用水切割方式进行作业。如用水切割设备对制作轮胎的钢丝帘布进行切割时,切割后的钢丝帘布技术上要求不能粘接磨料,而且要不间歇的进行下一步工序,所以使用带有现有水箱的水切割设备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得工件不被溅湿、不会粘附磨料的加磨料水切割设备中的水箱。
该水箱是在水箱侧壁的上部开有溢流口,在水箱的箱盖上开有沿着喷嘴移动方向延伸的接收槽,在水箱内的接收槽的侧部设置有阻流板。该水箱安装在加磨料水切割设备中工作台是下方,使用时,被切割工件放置在工作台上。从喷嘴喷出的水流把工件切割后形成割缝,由于接收槽是沿着喷嘴移动方向延伸,因此水流便穿过割缝和接收槽射入水箱内。因为水箱有盖板,即使水箱中的水、磨料会被激起,也不会把工件溅湿或使磨料粘附在工件上。在水箱内的接收槽的侧部设置的阻流板,能有效防止溅起的水、磨料从接收槽下方穿过接收槽到达水箱外部,更保证了工件不会被溅湿、不会粘附磨料。因为水箱内不断有水补入,所以水箱侧壁的上部开有溢流口,是为了使得水箱内的水能够不断地从溢流口溢出水箱,使得水位保持在溢流口处,防止水箱内的水位到达盖板而从接收槽溢出。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水箱的底板成倾斜状,倾斜状底板的上端位于接收槽的下方。倾斜状底板作用有两个,一个作用是:穿过接收槽垂直射入水箱内的高速水流经倾斜状底板的反射,改变反射出的水流的方向,防止反射出的水流垂直向上穿过接收槽,而使得工件被溅湿或粘附磨料。另一个作用是:射入水箱内的水流含有的磨料会沿着倾斜状底板向着倾斜状底板下端处滑动,防止磨料在位于接收槽的下方的倾斜状底板上端处积聚而增加磨料被溅起的可能性。
作为再进一步改进,它还包括水泵,水泵的进口在水箱内的倾斜状底板下端处,水泵的出口设置在水箱外部。通过水泵,可以使得沿着倾斜状底板滑动到倾斜状底板下端处的磨料被水泵抽出水箱外,防止磨料在水箱内越积越多;而磨料在水箱内淤积过高时,磨料就不会沿着倾斜状底板向着倾斜状底板下端处滑动了,磨料就有被溅起的可能性。
对于上述的水箱,它还包括设置在水箱内的倾斜状底板下端处的转轴,转轴与动力机构连接,转轴的一端在水泵的进口处,转轴上设置可将物料向转轴的一端输送的螺旋叶片。通过增加转轴,可以把沉积在倾斜状底板下端处的远离水泵进口的磨料输送到水泵的进口处,让水泵将其抽走,更能有效防止磨料在水箱内的积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阎明蜀,未经阎明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53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