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梭体限位的塑料圆织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65222.X | 申请日: | 2006-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47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浦干华;陆绘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天帝塑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7J1/02 | 分类号: | B27J1/02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 地址: | 23932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限位 塑料 圆织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袋加工装置,具体地说是塑料圆织机。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圆织机工作效率低,改进梭子碾压导入的经丝问题,本发明人设计了新型高效圆织机,其专利公开号为CN2811347Y,特点是:将上、下门环和钢扣组成的跑道改为由上、下门环和固定轴、滚轴组成的跑道,且上、下门环上与梭体对应设有固定块支架;梭体上不安装梭轮。消除了梭轮对经丝造成的碾压,对丝的强度要求降低。但是,在圆织机工作过程中,无梭轮梭体与滚轴之间没有限位,梭体在固定块支架上做高速运转时,易产生振动,影响了梭子运行的平稳性,且噪声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织机工作时梭子与跑道滚轴之间形成限位,同时跑道的上门环上的强磁块对梭子产生向上的吸引力,使梭子在运行过程中的更加平稳且摩擦力减小,提高整机速度和产品质量及降低噪声的具有梭体限位的塑料圆织机。
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案如下:
具有梭体限位的塑料圆织机,包括主机总成、提升机构、控经机构、经丝架机构和收卷机构;主机总成包括机架、电机、轮鼓机构、推进机构、包括上门环和下门环的跑道和两个以上的梭子;所述跑道还包括设于上门环、下门环之间的滚轴和固定轴,滚轴和固定轴间隔交替均布在上门环和下门环之间;滚轴和固定轴的数量分别为24~96,直径分别为φ12~φ25mm;上门环、下门环的直径分别为φ800~φ1500mm;所述上门环和下门环的内侧环壁上分别对应设有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的数量分别为24~96,所述上、下固定块与梭体两侧边的接触面为相扣的台阶面;所述梭子为无梭轮梭体,长度为300~500mm,宽度为80~140mm,弧度为φ760~φ1450mm,梭子底部设有梭底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轴和固定轴之间的上门环底部设有强磁块;强磁块的数量为48~192;
所述滚轴中部设有一个以上的凸台,与滚轴中部凸台对应的梭底板上设有一条以上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下述方面:
1、通过结构改进,圆织机工作时消除了梭轮对经丝造成的碾压,同时,克服了需要对经丝表面加油的缺点,避免了经丝劈丝、起毛、断裂问题的出现,使编织布面减少了油污污染。
2、本实用新型将跑道改进为滚轴跑道,且在跑道上设有强磁块,减少了梭子与跑道间的磨擦阻力,使整机正常运转速度可达150-180r/min。
3、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梭子与跑道滚轴之间设有限位装置,可有效避免断丝、飞梭事故的发生,且使梭子运行时减少振动,运行的更加平稳,同时降低噪声。
4、本实用新型对丝的强度要求降低,适合于各种高、低强度丝的编织,克服了现有圆织机选择丝型生产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新型塑料圆织机,包括主机总成、提升机构、控经机构、经丝架机构和收卷机构;主机总成包括机架、电机、轮鼓机构、推进机构、包括上门环和下门环的跑道和两个以上的梭子;见图1、图2。
跑道还包括安装于上门环1、下门环2之间的滚轴3和固定轴4,滚轴3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安装在上门环1和下门环2上;固定轴4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上门环1和下门环2上;滚轴3和固定轴4间隔交替均布在上门环1和下门环2之间;滚轴3和固定轴4的数量分别为24~96,直径分别为φ12~φ25mm;上门环1、下门环2的直径分别为φ800~φ1500mm;滚轴3和固定轴4的数量可根据上、下门环的直径选定。
在滚轴3和固定轴4之间的上门环1底部固定安装有强磁块7;强磁块7的数量为48~192;
上门环1和下门环2的内侧环壁上分别对应安装有上固定块5和下固定块6,上、下固定块的数量分别为24~192,可根据上、下门环的直径确定上、下固定块的数量,上、下固定块5、6与梭体8两侧边的接触面为相扣的台阶面,见图1、图2。
梭子的梭体为弧形,梭体上不安装滚轮,梭体长度为300~500mm,宽度为80~140mm,弧度为φ760~φ1450mm。
滚轴3中部设有一凸台(或两个以上凸台),与滚轴中部凸台对应配合梭底板上开有凹槽,滚轴3中部凸台与梭底板上凹槽的配合形成限位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天帝塑机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天帝塑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52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