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壳程多腔式固定床反应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64841.7 | 申请日: | 2006-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87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 发明(设计)人: | 邰向阳;赵仕哲;郭新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天华威化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8/04 | 分类号: | B01J8/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罡 |
| 地址: | 710100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壳程多腔式 固定床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壳程被分隔为多个腔室的固定床反应器,该种形式的反应器主要应用于大型苯酐、顺酐、丙烯酸等应用固定床进行气相氧化反应的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化工装备的要求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化工装备的大型化,无论从操作难易程度、节能降耗、降低生产运行成本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好处。目前在的装置存在如下问题:1、装置的单台生产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2、装置使用时单位产出能耗大,有效利用率低,设备运行成本高;3、容易引起热量集中,难以均匀移出;4、现有装置反应余热太少,无法充分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适宜于大型装置的结构合理、移热均匀、能耗低的壳程多腔式固定床反应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壳程多腔式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器包括上封头管箱1,上管板2、壳体4、反应管5、下管板8、下封头管箱9等构成的反应器主体,在上环道3和下环道7之间分别设置循环泵和冷却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壳体4内在上管板2和下管板8之间沿壳体轴向设置两个壳程挡板10,壳程挡板10将壳体分为三个腔体,其两侧的腔体内设置反应管5;所述的壳体4上设置有上环道3和下环道7,上、下环道内的壳体4上设置通孔。
上述的壳体4两侧的腔体内的上、中、下部设置折流板6,中间折流板的形状为半圆板,上、下折流板的形状为圆心部位带半圆缺口的半圆板;中间折流板外径大小位于上、下折流板的外径和其半圆缺口的外径之间。
上述的腔体内的上、下折流板上由里向外按由小到大的规律设置小孔。
上述的反应器上的循环泵为单泵或双泵。
上述的壳程多腔式固定床反应器由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焊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其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采用了环道开孔设计,使换热介质能够均匀的从上、下环道出入反应器;
2、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降低了动能消耗,节约了运行成本;
3、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采用半圆形折流板,并采用径向扩孔技术,有效控制了反应器内部的轴向和径向温差;
4、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采用内部换热介质的流动形式为错流兼有少量平行流,提高了系统的热交换效率;
5、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提高了装置的生产能力;
6、本实用新型使加工反应器的能力提高了一倍。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多床层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与壳程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单泵时下环道中热媒体流动形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单泵时上环道中热媒体流动形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双泵时下环道中热媒体流动形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双泵时上环道中热媒体流动形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内换热介质错流流动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上、下折流板形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间折流板形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内换热介质平行流流动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环道内壳体上单泵时下环道中壳体开孔规律展开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环道内壳体上单泵时上环道中壳体开孔规律展开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环道内壳体上双泵时下环道中壳体一半的开孔规律展开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器环道内壳体上双泵时上环道中壳体一半的开孔规律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目前,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均采用壳程为一个腔室的结构,其使用时单位产出能耗大,有效利用率低,设备运行成本高;容易引起热量集中,难以均匀移出;且反应余热太少,无法充分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天华威化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天华威化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48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