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蝶形文胸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0697.X | 申请日: | 200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33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曼妮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C3/00 | 分类号: | A41C3/00;A41C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德桢 |
地址: | 518040广东省深圳市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蝶形 文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文胸,尤其涉及一种蝶形文胸。
背景技术
参见图1-2所示,传统蝶形文胸是由罩杯1’、外包捆碗捆条的钢托2’、拉长侧缝的下扒3’、下扒胶骨4’、后比5’和肩带6’通过机器车缝而成。所述罩杯1’与拉长侧缝的下扒3’通过车线相连接,所述外包捆碗捆条的钢托2’车于罩杯1’与拉长侧缝的下扒3’的接缝处,所述下扒胶骨4’车于拉长侧缝的下扒3’的斜下部,所述后比5’与拉长侧缝的下扒3’的侧边相连接,所述肩带6’分别与罩杯1’的上部和后比5’相连接。所述文胸的钢托和下扒胶骨被捆碗捆条包裹,突出在文胸里侧,压住胸部,实现其固定罩杯形状,稳定下扒,加大下扒支撑胸部的作用。但是种做法使文胸对身体的压力集中在细细的钢托和下扒胶骨上,紧箍住胸部容易压出红印子,带来不舒适感,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所述文胸的钢托和下扒胶骨车缝在文胸里侧,车缝的双针线迹直接显露在文胸表面上,当穿着紧身外衣时,会暴露出文胸的痕迹,给穿着者带来尴尬,降低了文胸与服装的可随意搭配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罩杯与蝶形下扒为一体的、且钢托和下扒胶骨内藏于文胸内部的蝶形文胸,该蝶形文胸对身体的压力均匀分布,不会将胸部压出红印,其上无缝线痕迹,穿着舒适,可随意搭配外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蝶形文胸,它是由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后比、肩带构成,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的上部和侧部分别与肩带和后比相连,肩带的两端分别与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和后比相连;所述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由罩杯和蝶形下扒模压一体构成,该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由内向外依次由罩杯连蝶形下扒内面料层、罩杯连蝶形下扒内板棉层、罩杯连蝶形下扒内胆层、罩杯连蝶形下扒外板棉层、罩杯连蝶形下扒外面料层构成,所述罩杯连蝶形下扒内胆层中间设有弧形钢托和下扒胶骨,该钢托位于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的罩杯和蝶形下扒连接处,该下扒胶骨位于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的蝶形下扒侧下部。
所述罩杯连蝶形下扒内胆层由罩杯连蝶形下扒内胆板棉层和罩杯连蝶形下扒外胆板棉层构成,且两板棉层厚度均为2-5mm。
本实用新型具有蝶形文胸稳定下扒,加大下扒支撑的功能特点,并延续了蝶形文胸特有的与人体功效相配合的下扒曲线,在此基础上,钢托与胶骨固定藏在罩杯连蝶形下扒的内胆之间,不再需要通过捆碗捆条车缝包裹突出在文胸里侧;罩杯连蝶形下扒整体模压,一体构成,该蝶形文胸对身体的压力均匀分布,不会将胸部压出红印,其上无缝线痕迹,穿着舒适,可随意搭配外套。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蝶形文胸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蝶形文胸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正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钢圈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A-A向剖面图。
图7是图4的B-B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3-7所示,一种蝶形文胸,它是由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1、后比2、肩带3构成,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1的上部和侧部分别与肩带3和后比2相连,肩带3的两端分别与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1和后比2相连;所述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1由罩杯4和蝶形下扒5模压一体构成,该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1由内向外依次由罩杯连蝶形下扒内面料层11、罩杯连蝶形下扒内板棉层12、罩杯连蝶形下扒内胆层13、罩杯连蝶形下扒外板棉层14、罩杯连蝶形下扒外面料层15构成,所述罩杯连蝶形下扒内胆层13中间设有弧形钢托16和下扒胶骨17,该钢托16位于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1的罩杯4和蝶形下扒5连接处,该下扒胶骨17位于罩杯连蝶形下扒模杯围1的蝶形下扒5侧下部。
所述罩杯连蝶形下扒内胆层13由罩杯连蝶形下扒内胆板棉层131和罩杯连蝶形下扒外胆板棉层132构成,且两板棉层厚度均为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曼妮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曼妮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06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