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光板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0317.2 | 申请日: | 200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3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庆辉;蔡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7 | 分类号: | B29C45/37;B29C45/26;B29L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台湾省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光照明单元当中的导光板的成型模具结构改良,旨在提供一种利用单一形式的成型装置即可形成不同尺寸、外型或光学微结构的导光板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导光板的主要功能是藉由光折射原理将光源入射的平行光转换成平面垂直光,且一般亦会于导光板上设置若干调光结构,如圆形或方形等图案,当光源进入导光板而碰到这些调光结构时,反射光会往所需的方向扩散,因此利用疏密、大小不同的调光结构设计,可使导光板面均匀发光。导光板的功用在于引导光的散射或全反射方向,一方面可用来提高辉度,另一方面也可确保离开倒光板的光线亮度的均匀性,因此导光板为当前LCD显示面板中的重要组件,特别是背光模块所不可或缺的组件,而且导光板的设计与制造攸关背光模块的光学设计以及辉度、均细度的控制,为背光模块厂商最主要的技术与成本所在。
一般而言,传统导光板均是以射出成形的方法制作而成,在习知技术中以射出成形技术制作导光板的方式,如图1所示,利用成型模具1来制作,该成型模具1设有可动模11、固定模12以及设于可动模11与固定模12中的模仁13,而于模仁13边侧并设有可接触模仁13的滑块14,滑块14靠近模穴15处并设有若干光学微结构141,当可动模11与固定模12合模后,使两模仁13间形成有模穴15,其可动模11与固定模12中设有可通往模穴15的入料口16,由入料口16注入成形材料,即可形成导光板2的结构,如图2所示,其导光板2的入光侧21并形成与上述光学微结构相对应的调光结构22。
然而,此种成形模具中所形成的模穴为单一形式,故仅能形成单一形式的导光板结构,若要成型不同尺寸、外型或光学微结构的导光板,必须更换不同可动模、固定模以及模仁的尺寸大小结构、外型形式以及光学微结构,且若是欲成型导光板入光侧不同形式的调光结构,必须要再更换不同滑块结构,其所耗费的成本较高,且更换组装较费时,不符合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即在提供一种利用单一形式的成型装置即可形成不同尺寸、外型或光学微结构的导光板成型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设有可动模、固定模以及设于可动模与固定模中的模仁,而于模仁边侧并设有可接触模仁的滑块,当可动模与固定模合模后,使两模仁间形成有模穴,以作为导光板的成型空间;其中,该模仁相对于成型导光板入光侧的一边侧设置有镶块,其可以不同组装方式(例如嵌合、扣压或锁固等)设置于滑块上,其镶块并靠近模穴处形成有塑形结构,其塑形结构可设有若干光学微结构,使成型后的导光板入光侧形成与光学微结构相对应的调光结构,且该镶块的塑形结构亦可选择伸入模穴的不同深度,或者更换不同镶块形式,而可得到不同尺寸、外型或光学微结构的导光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得到一种利用单一形式的成型装置即可形成不同尺寸、外型或光学微结构的导光板成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导光板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般导光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成型模具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块与抵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结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四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五实施例的成型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号说明】
1 成型模具 11 可动模
12 固定模 13 模仁
14 滑块 141 光学微结构
15 模穴 16 入料口
17 镶块 171 塑形结构
172 光学微结构 173 副镶块
18 抵块 19 斜面
2 导光板 21 光侧
22 调光结构 31 卡块
32 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03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