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网具的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0069.1 | 申请日: | 200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33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清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清丰 |
主分类号: | A01K77/00 | 分类号: | A01K77/00;B25G1/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网具的结构,为一种特别适用于捞取水族箱内的水中生物的网具。
背景技术
按,无论是水族馆内的捞取鱼、虾、蟹等水中生物,或者个人的养鱼闲情,公司行号的风水装潢,或者海鲜店家的生猛活物,虽有不同的捞取水中生物的目的,但要将水族箱内的生物捉住,以进行其后续的目的之前,多半仍是需要网具的协助,才得以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捞取水中生物的目的。
公知捞取水中生物的网具,或有大、小及材质的不同,但结构上大致如图5、6所示,该网具具有一适当长度的柄部70,在该柄部70的一端设有利于抓持的握把71,另端则镶嵌(或紧固)设有一框架72,该框架72多半围成一方形体,同时一端伸入柄部70末端,以铁丝系固或套合成一体,而该框架72上则穿设有网部80,则可手持网具的握把71,将柄部70伸入水中,并以框架72所围成的网部80对水中生物60进行捞取的目的。
请参看图6所示,是以公知网具捞取水中生物60的使用实施例图,捞过水中生物60的人士都有共同的经验,每当将框架72及网部80渐将水中生物60逼至水族箱40的壁侧41角落时,此时由于柄部70呈一倾斜角度于水族箱40的壁侧41位置,使得水面50与框架72顶部间形成有一距离L时,往往水中生物60立即从该处溜出网部80的范围,而使捞取的动作失败,而又必需重新开始,尤其是当鱼群一多时,往往重新开始寻找特定的水中生物60,又是十分的困难的任务。
当然,捞取水中生物60是有技巧的,请参看图7所示,当以网具的柄部70几乎与水族箱40的壁侧41平行位置时,常常受到了水族箱40顶部的盖体或其它机具所阻挡,而无法有效掌握(封闭)水中生物60溜走的空隙;请参看图8所示,既使是将水族箱40顶部的盖体或其它机具移除,将网具的柄部70几乎与水族箱40的壁侧41平行位置来补捉时,由于框架72多半是铁丝等所框成,极易变形,使其无法有效施力密封贴于水族箱40的壁侧41,故仍往往功败垂成。
因此,公知的网具由于未有悉心的设计,故在使用上仍有未臻完善的处,仍需要予以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具的结构,以克服公知技术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具的结构,包含有:
一网部,由一框架于周侧穿设一网体,形成一以框架为开口的袋形体;其中该框架一侧留有一插端;
一弹性部,能提供一较大的弯折弹力;
一柄部,为具适当长度的杆体,其一端形成为握把以利握持,而另端与弹性部固接;而弹性部的另端,则与框架的插端接合,以构成一具高弯折性的网具。
所述的网具的结构,其中框架并不限定是任何形状。
所述的网具的结构,其中弹性部为螺旋状的弹簧体,其中央具通孔,通孔的两端供框架的插端及柄部的杆体迫接。
所述的网具的结构,其中一弹性部为弹片体结构,而两端与框架的插端及柄部的杆体紧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具的结构,还包含有:
一网部,由一框架于周侧穿设一网体,形成一以框架为开口的袋形体;其中该框架一侧留有一插端;
一柄部,为具适当长度的杆体,其一端形成为握把以利握持,另端则与弹性部相接;
一弹性部,为螺旋状的弹簧体,其中央具通孔,通孔的两端供框架的插端及柄部的杆体迫接,以构成一具高弯折性的网具。
由于本实用新型将网具的网部与柄部间设有一弹性部,使柄部得以施力时具有一缓冲的位置,同时使网部的框架容易贴设于水族箱的壁侧,而易于将水中游动的生物捞进网部内,是一种实用的设计。捞取游动的水中生物时,该水中生物能轻易被网部罩于水族箱的壁侧,而不受阻碍,使用上十分便利而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实施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局部)侧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实施例图。
图5为公知网具的结构图。
图6为公知网具捞取水中生物的使用实施例图(一)。
图7为公知网具捞取水中生物的使用实施例图(二)。
图8为公知网具捞取水中生物的使用实施例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进一步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请配合参看附图简单说明,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看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设的网具包含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清丰,未经张清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00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式书写板
- 下一篇:电话远程防盗监听报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