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管用彩钢板复合保温板材在审
申请号: | 200620159632.3 | 申请日: | 200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41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梁宜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宜松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北京市丰台区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管 彩钢板 复合 保温 板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管板材,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复合保温风管板材。
背景技术
目前生产车间、楼宇的空调通风系统的通风管道绝大多数用钢板制成,尤其是使用镀锌钢板。钢板在安装后要再做二次保温,这种做法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做法有很多弊端。其一,风管的二次保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安装进度缓慢。其二,安装的保温效果也受人工技能和工作态度的限制,且现有的风管的法兰连接处的保温很不好处理。其三,做风管二次保温用的岩棉、玻纤棉的飞扬对人身也会造成危害。其四,保温材料板与管道表面不易贴敷,如果保温材料板外层的玻璃丝布缠绕不紧,外界的空气与管道表面的铁皮相通,使管道外层结露,容易滴水,也会产生能量的浪费。其五,风管的二次保温是高空作业,这种贴敷保温材料板的速度就比较慢,影响施工的进度。其六,风管在安装时要在风管的上空留有足够的保温空间,降低了建筑物的有效使用空间。其七,单层薄钢板在下料及咬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肉及少肉”的情况,易于造成通风系统在运行中带来管道的一些震动和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外侧使用薄钢板,保温材料板夹在中间的复合保温风管板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风管用彩钢板复合保温板材,包括一层钢板,其特征在于:在钢板上设有一层保温材料板。
所述保温材料板的厚度为20-50mm,钢板为0.25-1.0mm的薄钢板。
所述在薄钢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四道纵向凹槽。
所述再设一层薄钢板,保温材料板夹在两层薄钢板之间。
所述在两层薄钢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四道纵向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用复合保温风管板可省去人工保温的麻烦,而且保温质量、效果也是人工保温所不能比拟的,不会出现因保温安装问题而引起的结露及滴水现象;能提高生产效率,可缩短风管的安装工期;由于人工保温工序取消了,可以大大减少人工费用,降低施工成本;因风管自带保温结构,所以风管的上空就不用预留空间,大大提高的房间的有效空间;由于机械化生产,所以保温效果就不会受人工工作状态、技能水平的影响,使整个风管系统的一致性比较好,保温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上薄钢板 2下薄钢板 3保温材料板 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在一层薄钢板上设有一层保温材料板3。保温材料板3的厚度为20-50mm,薄钢板厚为0.25-1.0mm,宽度为1200mm。薄钢板为平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在一层薄钢板上设有一层保温材料板3。在薄钢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四道纵向凹槽4,凹槽4的宽度为20mm。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层上薄钢板1,再设一层下薄钢板2及保温材料板3,保温材料板3夹在两层薄钢板之间。保温材料板3的厚度为20-50mm,薄钢板厚为0.25-1.0mm,宽度为1200mm。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层上薄钢板1,再设一层下薄钢板2及保温材料板3,保温材料板3夹在两层薄钢板之间。在薄钢板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四道纵向凹槽4,凹槽4宽度为20mm。凹槽4的作用是加强钢板的应力强度,还能很好的保持薄钢板的平整度,不易变形。
薄钢板使用彩钢板或复合钢板加工而成,还可用不锈钢板、铝板、镀锌钢板等。
保温材料板也叫芯板,厚度为18-298毫米,可以采用可发性自息聚苯乙烯泡沫板(EPS),密度为18-30KG/M2,还可以采用聚氨酯泡沫保温板及酚醛泡沫保温板、超细离心玻璃棉板,超细离心玻璃棉板的密度为75-80KG/M2。插口板宽度1150毫米,H板宽度1200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宜松,未经梁宜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96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