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57166.5 | 申请日: | 2006-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6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杨琢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琢亮 |
| 主分类号: | B63B7/08 | 分类号: | B63B7/08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充气 龙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气船,尤其涉及一种充气式平底船。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充气船(Inflatable Boat)由一充气底垫,一第一侧充气管,一第二侧充气管所组成,第一侧充气管与第二侧充气管基本上环绕充气底垫的周围。充气底垫基本上为一平坦的充气垫,因此绝大多数充气船为平底船(flat-bottomed boat)。少数的充气船不是平底船,例如美国专利第5868095号提到在船底包括一可充气内部管(inflatable internal tube),从而使得美国专利第5868095号的充气船的船底呈V形形状(V-Shape)。
一般来说,平底船比较容易翻覆并且在行进期间其方向比较不容易控制,因此美国专利第5868095号能改善平底船的此类缺点。
然而,充气式的平底船仍有其优点,即易于折叠与携带,因此需要设计出能改善上述缺点的充气式平底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船,其在充气船底部增加一可充气龙骨使得充气船在水面上使用时比较稳定而不易翻覆,并在行进期间其方向比较容易控制,一般船的龙骨多为硬质材料制作,可充气龙骨的设计配合充气船设计,当龙骨充入高压气体时龙骨即发挥作用,该设计也可保持充气船易于折叠,便于携带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主要包括:一充气底垫,一第一侧充气管,一第二侧充气管,以及一可充气龙骨。第一侧充气管与第二侧充气管基本上环绕充气底垫的周围,而可充气龙骨位于且连接至充气底垫的下方。根据实施例,可充气龙骨为长条形形状,且位于充气底垫下方的中央处。另外,可充气龙骨与该充气底垫以可气体连通的方式连接,从而使得使用者在对充气底垫进行充气的过程中,可充气龙骨也被一同充气。但可充气龙骨与该充气底垫也可以不可气体连通的方式连接,例如可充气龙骨为独立的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案,该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包括:一充气底垫,其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一第一侧充气管,其连接至该充气底垫的该第一侧面;一第二侧充气管,其连接至该充气底垫的该第二侧面;以及一可充气龙骨,其连接至该充气底垫的该下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中该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为长形,并且该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沿纵向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中该可充气龙骨为长条形形状,该可充气龙骨沿着该纵向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中该可充气龙骨实质上位于该下表面的中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中该可充气龙骨与该充气底垫以可气体连通的方式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中该可充气龙骨与该充气底垫以不可气体连通的方式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案,该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的该充气底垫包括多个拉紧片,所述多个拉紧片用以连接该上表面与该下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中所述多个拉紧片沿着该纵向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中该可充气龙骨为长条形单管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其中该可充气龙骨为长条形双管状。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不仅可以保证充气船的底部平坦以便于折叠和携带,而且该充气船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翻覆且比较容易控制其行进方向。本实用新型构造新颖,具有广泛的工业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以及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10a、10b具有充气龙骨的充气船 20、20a、20b充气底垫
21上表面 22下表面
23第一侧面 24第二侧面
28拉紧片 30第一侧充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琢亮,未经杨琢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71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烟雾探测器功能测试的气体混合物
- 下一篇: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