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料桌桌脚与桌面板的连接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56662.9 | 申请日: | 2006-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64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 发明(设计)人: | 崔宽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革新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B12/02 | 分类号: | F16B12/02;A47B13/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凌 |
| 地址: | 361022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桌桌脚 桌面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桌子,尤指一种塑料桌桌脚与桌面板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桌子的桌面板通常为木质或金属材质制成,但木制或金属制的桌面板较为笨重,且成本也比较高。为此目前很多桌子采用中空的塑料面板作为桌面板,从而降低了成本,整张桌子也较为轻巧而便于搬动。但是,塑料毕竟质地较软且脆,因此其与桌脚连接时不牢固。
针对上述不足,有业者便在桌面板与桌脚之间加设了一个连接件,通过该连接件将两者连接在一起,以增加桌面板与桌脚之间的连接强度。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连接件却存在缺陷,如图1所示,所述的连接件3′为两侧带凸耳31′的冂形体,所述的桌面板1′底部设有凸条11′,该连接件3′的冂形形状与该凸条11′相吻合。在固定连接时,将连接件3′以其冂形体包覆于凹条11′之上,再通过螺丝在所述凸耳31′位置将连接件3′锁固于桌面板1′底部,然后再将桌脚(图中未示出)与该连接件3′连接,从而达到增加连接强度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制造时,很难保证桌面板1′底部凸条11′的高度与连接件3′冂形槽的深度完全一致。而当凸条11′的高度大于连接件3′冂形槽的深度时,不但连接件3′会挤压凸条11′,其两侧凸耳31′还会扭曲变形,致使连接不稳固,强度也大幅下降;而当凸条11′的高度小于连接件3′冂形槽的深度时,凸条11′顶部与槽底之间会留有空隙,同样有连接不稳固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桌桌脚与桌面板的连接结构,其连接件与桌面板底部配合紧密、无间隙,从而可稳固连接,以确实达到加强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塑料桌桌脚与桌面板的连接结构,该桌脚与桌面板通过一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为钢管,该连接件上下端至少一端设有一凹槽,而桌面板底部凸缘内侧设有与该凹槽形状相吻合的凸条,该连接件通过其凹槽与桌面板底部的凸条相连接。
所述连接件的凹槽为V形槽,而所述桌面板底部的凸条为V形凸条,且安装时以螺丝从该连接件的上端或侧面锁固于桌面板上。
所述连接件的凹槽为U形槽,而所述桌面板底部的凸条为U形凸条,且安装时以螺丝从该连接件的上端或侧面锁固于桌面板上
所述连接件的凹槽为Ω形槽,而所述桌面板底部的凸条为Ω形凸条,且安装时该连接件以其Ω形槽卡合于该桌面板的Ω形凸条上。
所述桌面板在凸条的内侧设置有一冂形凸条,该冂形凸条与桌底四周凸缘形成对所述连接件的夹合状态。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连接桌脚与桌面板的连接件没有现有产品那样的凸耳,且其凹槽可为V形、底部为圆弧的U形或Ω形,没有现有产品那样的冂形尖角,因此可保证连接件与凸条配合紧密;另一方面,该连接件为钢管制成,而钢管成型后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在安装时,即使制造精度不足,使钢管的凹槽与桌面板的凸条不能完全贴合,也可通过钢管的弹性变形使之吻合,从而达到紧密贴合连接的目的。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以钢管制成的连接件,可方便加工出上下两端均具有凹槽的结构,这样在安装时即可方便选择,令安装令容易。
再者,本实用新型如果采用Ω形状的凹槽与凸条,不需螺丝即可安装,且连接同样紧密、稳固,安装又容易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塑料桌面板与连接件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张桌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桌子包括塑料桌面板1、桌脚2及连接两者的连接件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之处即在于所述桌面板1与所述连接件3的连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连接结构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结构不一致,而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以利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革新金属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革新金属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66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器升降调整装置及可携式计算机及显示器
- 下一篇:沼气液面破壳除渣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