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四连杆减震前叉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54754.3 | 申请日: | 2006-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69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 发明(设计)人: | 韩德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德玮 |
| 主分类号: | B62K21/02 | 分类号: | B62K21/02;B62K25/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晓桂 |
| 地址: | 518125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连杆 减震 前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减震前叉,尤其是四连杆型减震前叉。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公开使用的自行车前叉减震机构,其有上下两个纵梁,纵梁两端固定横梁,有四个连杆分别与横梁两端铰接,构成二维运动的四方体框架,由侧面看呈四连杆结构,自行车立管固定在其中一个横梁上,前叉固定在与该横梁相对的纵梁上,消震装置(可为气缸、液压缸或强力弹簧、硬塑橡胶等)一端与前叉铰接,另一端与上述横梁相对的连杆铰接。该机构的减震性能较好,其纵梁、横梁均是金属杆件,由整块金属采用车、铣、镗、磨等常规手段加工而成,成本较高,且构件是实心件,重量较大,也可采用轻质金属以铸、锻方式加工,但强度偏差,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从材料力学的角度来看,构件受力时,其应力主要由其横截面的外层部分承受,其心部承担的应力极少,现有技术采用实心构件实质上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分利用材料的潜力,且能有效减轻构件重量,降低加工成本的自行车四连杆减震前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四连杆减震前叉,其有上下两个纵梁1,纵梁1两端固定横梁2,有四个连杆4分别与横梁2两端铰接,构成二维运动的四方体框架,由侧面看呈四连杆结构,自行车立管5固定在其中一个横梁2上,前叉固定在与该横梁2相对的纵梁1上,消震装置7(可为气缸、液压缸或强力弹簧、硬塑橡胶等)一端与前叉6铰接,另一端与上述横梁2相对的连杆4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为扁平盒或槽状件,固定在其两端的横梁为管状轴套;所述的连杆为管状件,两端径向固定有环形轴承座或轴套。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纵梁、横梁和连杆均采用了盒状或管状的空心构件,使得其重量大大减轻,而盒状或槽状构件可由板材冲压而成,原料易得,加工成本低廉,管状件可直接由管材切割而成,成本更低,纵梁、横梁可焊接成一体。所述空心构件更大程度地利用了材料的力学性能,从而节约了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其有上下两个纵梁1,纵梁1两端固定横梁2,有四个连杆4分别与横梁2两端铰接,构成二维运动的四方体框架,由侧面看呈四连杆结构,自行车立管5固定在其中一个横梁2上,前叉固定在与该横梁2相对的纵梁1上,消震装置7(可为气缸、液压缸或强力弹簧、硬塑橡胶等)一端与前叉6铰接,另一端与上述横梁2相对的连杆4铰接。所述纵梁为扁平盒或槽状件,固定在其两端的横梁为管状轴套;所述的连杆为管状件,两端径向固定有环形轴承座或轴套。
所述纵梁、横梁可以焊接方式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德玮,未经韩德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47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